文档详情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docx

发布:2025-06-06约3.83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重要病原之一,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较为常见。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儿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规范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病原学

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无细胞壁结构,呈高度多形性。MP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其致病性除与直接侵犯有关外,还与免疫损伤相关。

流行病学

1.发病率:MPP约占儿童CAP的10%-40%,在流行年份可高达50%。

2.好发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季节多见。

3.好发年龄: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近年来婴幼儿感染也不少见。

4.流行特点:呈周期性流行,每3-7年出现一次地区性流行,流行期可长达1年。

发病机制

1.直接侵袭:MP经呼吸道吸入后,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释放有毒代谢产物,如过氧化氢、酶类等,破坏上皮细胞,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2.免疫损伤:MP感染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过度的免疫反应可导致免疫损伤,如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活化,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还可引起自身抗体产生,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3.免疫逃逸:MP可通过改变表面抗原结构等方式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导致感染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

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大多数患儿起病较缓慢,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热型不定,可持续2-3周,体温正常后可能仍有咳嗽。

-咳嗽:为本病突出的症状,初期为刺激性干咳,以后咳嗽有痰,部分患儿咳嗽可持续2-4周,少数可长达1个月以上。

-其他症状: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病情较重,除发热、咳嗽外,还可伴有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年长儿可诉头痛、胸痛、咽痛等。部分患儿可出现肺外表现,如皮疹、关节痛、心肌炎、脑膜炎、溶血性贫血等。

2.体征

-肺部体征:早期肺部体征常不明显,与剧烈咳嗽症状不一致。随着病情进展,可闻及干、湿啰音,以中、细湿啰音为主,少数可闻及哮鸣音。

-肺外体征:根据肺外并发症的不同,可出现相应的体征,如皮疹、关节肿胀、肝脾肿大等。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也可出现淋巴细胞增多。部分患儿血小板可升高。

-C反应蛋白(CRP):轻至中度升高,一般不超过100mg/L。

-降钙素原(PCT):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血清学检查:是诊断MPP的常用方法,包括冷凝集试验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冷凝集试验滴度≥1:32有诊断意义,但该试验为非特异性,其他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等也可出现阳性。肺炎支原体抗体包括IgM和IgG,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3-4周达高峰,可持续数月;IgG抗体出现较晚,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核酸检测: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等,可检测MP的核酸,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等优点,可早期诊断MP感染。

2.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表现多样,早期可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随后可出现肺部浸润影,多为单侧下叶病变,可呈斑片状、云雾状、网状阴影,也可表现为大叶性实变。部分患儿可伴有胸腔积液。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形态,对于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CT表现可分为实变影、磨玻璃影、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支气管壁增厚等。

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患儿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肺部体征不明显,结合血常规、CRP、PCT等检查结果,以及血清学检查或核酸检测阳性,可作出临床诊断。

2.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诊断为疑似病例:①发热伴咳嗽,持续≥3天,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②咳嗽剧烈,肺部体征不明显,与症状不相符合;③血清冷凝集试验滴度≥1:3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诊断为确诊病例:①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②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阳性。

鉴别诊断

1.细菌性肺炎:常有高热、咳脓性痰,肺部体征明显,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RP、PCT明显升高,痰培养可发现病原菌。

2.病毒性肺炎:多有高热、咳嗽、喘息等症状,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CRP、PCT正常或轻度升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