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30年》--读书分享PPT讲稿.docx
第1页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经验,而这份经验的灵感,正是源自于我近期阅读的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激荡30年》。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波澜壮阔历程,更蕴含了无数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的经验与智慧。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那些能够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吧!
第2页
《激荡30年》是吴晓波先生所著的一部反映中国企业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发展变化的著作。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变迁,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挣扎与成长。吴晓波作为著名财经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中国企业史的一段重要历程。
第3页
本次分享包括五部分内容。
一:没有规则的骚动
二:被释放的精灵
三:民族品牌进行曲
四:在暴风雨中转折
五:大国梦想成真
第4页
首先来分享一下,第一部分:没有规则的骚动
大家来一起看一下这张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1978-1983年,这一阶段,中国经济有明显的上升,这个黄祖耀的拉动力在哪儿?大家思考一下。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第5页
我再来分享一下,第二部分:被释放的精灵
大家来一起看一下这张图:
大家思考一下:1984到1992年中国经济,哪种经济体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呢?
1984-1992年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始崛起,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
第6页
邓小平说:“非要走这条路不可,叫做引进外资!”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对外资的积极引进,为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7页
荣毅仁作为中国第一红色资本家,其提案成立的中信公司,在引进国际资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8页
袁庚在蛇口工业区的改革尝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引入了市场经济,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深远影响。
第9页
一些乡村在威权而无私的领导者带领下,利用优势和概念,成功办起了赚钱的工厂,如江苏的华西村。中国的某些乡村,如果有一个威权而无私的领导者,他同时具备两种能力:善于利用一些优势和概念,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而受扶持的执政氛围;他有相当的市场敏感性,往往就能够办起一家乃至若干家非常赚钱的工厂。
第10页
改革过程中,企业与政府、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跨国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构成了中国企业史的复杂性。
从改革第一天就开始的利益博弈:
1被下放权力的企业,与管制其多年的政府之间的博弈。
2、这些企业,与背靠政府政策支持或“意外”兴起的民营公司的博弈。
3、跨国公司进入“搅局”。
第11页
政府对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虽然有效控制了经济方向,但也给乡镇企业带来了寒流。
本书中的改革史上出现过三次宏观调控,均是经济过热,政府运用国家力量进行干预。历次的宏观调控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说开始,不说结束。
第12页
30年的企业改革史,看上去千头万绪,杂乱无章,但是严格来说,其改革的利益诉求、战略目标则是非常清晰,而且从第一天起就没有动摇过。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国企改革。
第13页
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以放权让利为主题为主线,探索国有企业改革模式阶段。
第二阶段(1994~2001):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尝试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第三阶段(2001年以后):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阶段。
从放权让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反映了中国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
第14页
自1984年起,对国企的各项改革措施年年创新,从利改税、承包制、政企分开、到优化组合、股份制、租赁制,药方开了很多,但是不见成效。现实是:生产回升缓慢、效益下降、亏损翻翻等。在今后的改革史上,还有连番好戏,“国退民进”将渐渐成形。
第15页
周冠五提出的承包制: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欠收自负。
这里埋下了凶险的伏笔:“欠收自负”,
当企业真正出现“欠收”时,它的体制和功能能否真正自负?
第16页
“利改税”是国营企业向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改革的第一个重要措施。税种单一,难以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没有涉及企业出现风险和亏损时,责任的界定。
第17页
整个80年代,国有企业的改革成为一场“笼子里的变革”。而当务之急,是整治那些不听指挥,无法控制的“笼子外的鸟”,正式它们影响了整个经济局势。中国可能选择的道路,各种事件必须流经的渠道,比我们能够轻易想象到的更窄。——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第18页
改革全国典型人物:步鑫生:(1983)打破国企铁饭碗,被选为全国典型,且给当时创业的人们带来市场化的洗礼。
全国承包第一人:马胜利:(1987),成为国企“一包就灵”的传奇人物,自然也成为改革典型。
步鑫生和马胜利等人的改革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