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加”“减”“分”“合”皆学问.docx

发布:2025-06-07约3.5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加”“减”“分”“合”皆学问

【摘要】在学科教学层面上,作业具有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功能;在育人层面上,作业具有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等功能。“双减”背景下,在语文作业设计中,做好“加”“减”“分”“合”的学问,能有效解决学生作业负担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而提高作业效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业设计育人功能

现代作业通常与练习混为一谈,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业的功能仅限于巩固知识、训练技能。这是狭义的作业。广义的作业应该被定义为学习任务,是与教师的“教”相对应的学生的“学”的行为。

“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如何设计?又如何发挥其育人功能?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在作业设计的“加”“减”“分”“合”中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一加”——增加作业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趣味

(一)“一加”,实践性作业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作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涵盖“听、说、读、写”这几个语文学科基本能力的实践运用性作业,如当一回“小小讲解员”来锻炼“说”的能力,写一副春联来展示“写”的水平等;二是从语言文字的内涵延伸出去的,对自然、生活、历史等展开探究的实践性作业,如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教师可布置一项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并做好记录的实践性作业。

(二)“二加”,选择性作业

每个学生的性格、智力水平、学识都是不一样的。尊重个体,遵从个性,作业设计中要体现选择性。

1.作业内容的选择

同样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做”或“不做”,“全做”或“选做”。这个可以与班级的奖励机制结合起来实施,以鼓励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高耗迈向高效,最终成就卓越。

2.作业形式的选择

同一项作业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童话人物”,学生可以画一画人物肖像,摘录一段语言,或绘制一幅人物研究的思维导图等。“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选择性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心情是愉悦的,作业的表现形式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

3.完成程度的选择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将同一目标的任务分成多个层次,由学生自己选择完成到哪个程度,类似于达标竞技,在核心素养保底落实的基础上实现提优。如《夏天里的成长》一课的小练笔,教师可以设置三个目标:(1)观察事物,写出它的成长变化;(2)能模仿课文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3)能引用一两句古诗或谚语。学生可选择完成(1),或(1)+(2),或(1)+(2)+(3),这样的作业设置,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选择,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无形中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勇于创新。

(三)“三加”,特色化作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俗语鼓励创新,鼓励钻研,在学习中也同样适用。

1.“特”在学科

语文学科中的母语味、汉字味、文化味就是学科特色。如“有趣的汉字”主题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低年级象形字的学习开始,做“图画汉字”、做“识字剪贴本”、读绕口令、念童谣,到中高年级的“猜字谜”“汉字小研究”“汉字啄木鸟行动”等。这样的作业就富有浓郁的语文味。

2.“特”在教师

每个教师各具特色,可以形成以教师特色为主的班本作业设计。如擅长手工的教师教学“二十四节气”时,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跟节气有关的“植物剪贴画”“手工十字绣”等,开发出一系列富有教师特色的班本作业。

3.“特”在学生

凸顯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鼓励独特创新、个性表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个性来选择作业的表现形式。

二、“减一减”——减少作业数量,减轻心理负担

学生作业负担不仅表现在客观上的数量多、时间长,而且越来越多地凸显在其重复、机械、无差别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压力,这些与作业最初的意义相悖。教育部正是基于这些情况,大力推行“双减”政策。对此,笔者提出减一减——减少作业数量,减轻心理负担。

作业有“三减”:

(一)“一减”,统一作业减一减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应的现实状况就是学生的差异性。显然,统一布置同样内容的作业是与因材施教的理念相悖的。

如教师要求全体学生“朗读课文五遍”。能力弱的学生可能多读几遍就熟练了;而能力强的学生朗读一遍就能读流畅,不如任他自由阅读其他内容,那样,同样的时间内,他可以获取更多知识,心情也更愉悦。

因此,这样的作业需要减一减。

(二)“二减”,书面作业减一减

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工具性学科,不仅是因为识文断字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它的口语实际运用率约占到80%。那些“抄一抄”“默一默”的记忆性、储备性书面作业要减一减。

(三)“三减”,机械作业减一减

何为“机械作业”?不需要太多思维参与的,简单、重复的,一遍又一遍磨人的作业,都是“机械作业”。统计结果显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学生的平均掌握率约在90%。那么,教师动辄布置学生抄写词语三五遍,其意义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又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