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13∕T 5371.4-2021 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 第4部分:玉米丝黑穗病.docx
ICS65.020CCSB16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5371.4—2021
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第4部分:玉米丝黑穗病
2021-04-26发布2021-05-26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3/T5371.4—2021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DB13/T5371《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分为7个部分:
——第1部分:谷子白发病;
——第2部分:谷子线虫病;
——第3部分:谷子粒黑穗病;
——第4部分:玉米丝黑穗病;
——第5部分:小麦散黑穗病;
——第6部分:高粱黑穗病;
——第7部分:糜子黑穗病。
——……。
本文件为DB13/T5371的第4部分。
本文件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永芳、董志平、曹志艳、张金林、马继芳、勾建军、李秀芹、李青松、江彦军、张红芹、张立娇、耿丽艳、李志勇、白辉、全建章、刘磊。
DB13/T5371.4—2021
1
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第4部分:玉米丝黑穗病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玉米丝黑穗病的病情分级、控制原则和控制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玉米丝黑穗病的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15671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1248.3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第3部分:玉米抗丝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玉米丝黑穗病
由丝孢堆黑粉菌玉米专化型[Sporisoriumreilianum(Kühn)LangdonFullertonf.sp.zeae]引起的种传、土传系统性侵染病害。典型症状为雌穗短粗、无花丝、上尖底圆近似球形,内部充满黑粉(冬孢子)和散乱的丝状物;雄穗全部或部分小花受侵染后变为黑粉包(冬孢子)。冬孢子粘贴到种子上引起种子带菌,散落到田间引起土壤带菌,秸秆还田有利于该病的扩散为害。玉米丝黑穗病症状和发生规律见附录A。
3.2
种传病害
以种子携带病原物传播为主的病害。
3.3
无病种子
不带玉米丝黑穗病活体病菌的种子。
3.4
农田清洁生产
预防病原物污染作物或农田土壤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作物或农田野生寄主上的病原物扩散前将病部彻底清理出田间,并进行灭活处理,减少或者消除病原物对作物或农田土壤等环境的污染。
DB13/T5371.4—2021
2
4病情分级
无病地块:没有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地块;零星发病地块: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在1%以下;常发地块: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在1%~5%;重病地块: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在5%以上。
5控制原则
以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为前提,农田清洁生产为重点,根据病情分级对不同发生程度的地块采用分级治理的原则。多措并举控制重病地块;种子处理等技术防控常发地块;农田清洁生产控制零星发生地块;重点保护无病地块。实现地块病情逐年降级,由点到片再到面,逐步实现不用农药控制病害的目的。
6控制技术
6.1无病种子生产
6.1.1无病亲本
6.1.1.1选用无病亲本
选用无玉米丝黑穗病病菌的玉米父、母亲本进行制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的规定。
6.1.1.2药剂处理种子
选用2%戊唑醇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先将药剂用水稀释,然后按照种子重量的0.2%~0.3%对亲本种子进行拌种。药剂使用应符合NY/T1276规定,包衣种子质量应符合GB/T15671规定。
6.1.2建立无病制种基地
6.1.2.1无病地块制种
在无玉米丝黑穗病的地块建立制种基地,确保制种田周边500m之内没有玉米丝黑穗病发生。
6.1.2.2轮作倒茬地块制种
选用3年内没有种植玉米的田块作为制种田。
6.1.3农田清洁生产
玉米丝黑穗病雌、雄病穗散粉前及时摘除病穗。带离玉米田,集中深埋(30cm)或烧毁。
6.2田间控制技术
根据玉米丝黑穗病在当地的发生情况,因地制宜选用下列相应病情级别的控制技术。
6.2.1重病地块控制
6.2.1.1土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