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安全防范知识.pptx
汛期安全防范知识
日期:
演讲人:
目录
01
汛期基本概念与危害
02
安全隐患排查要点
03
应急响应措施
04
自救互救技能
05
防护物资与装备
06
长效机制建设
汛期基本概念与危害
01
汛期定义
汛期是指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显著上涨的时期,是河流水盛的时期。
季节特征
汛期一般发生在夏季和秋季,此时雨水充沛,河流水量明显增加,容易引发洪水等灾害。
汛期定义与季节特征
常见汛期灾害类型
洪水灾害
洪水是汛期最常见的灾害之一,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等原因导致河流水位急剧上涨,可能引发河堤决口、水库溃坝等灾害。
泥石流灾害
滑坡灾害
泥石流是指山区或其他沟床深峻的地形中,由于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常常发生在暴雨季节,对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
1
2
3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导致多个省份受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场洪水主要是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频发以及防洪设施不足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等地发生了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些灾害主要是由于地震导致山体松动、土壤结构破坏以及强降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安全隐患排查要点
02
关注河流水位变化,防范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排查河湖堤防隐患,及时修复加固。
检查城市排水管道、排水泵站等设施是否畅通,确保排水能力满足汛期需求。
低洼地带易积水,需提前采取防涝措施,如设置防水墙、沙袋等,防止水淹。
排查山体边坡稳定性,防范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重点区域风险识别
河流湖泊
排水系统
低洼地带
山体边坡
住宅防护措施规范
门窗加固
检查住宅门窗是否牢固,及时加固松动的门窗,防止大风吹袭。
防水防潮
做好屋顶、墙壁、地下室等部位的防水防潮工作,防止雨水渗透。
排水畅通
清理住宅周边排水管道,确保排水畅通,防止积水。
紧急转移
制定紧急转移预案,明确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确保人员安全。
交通工具
检查交通工具的安全性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电力设施
加强电力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确保汛期供电安全稳定。
通讯设施
检查通讯设施是否畅通,确保汛期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救生器材
配备足够的救生器材,如救生圈、救生衣等,并放置在易于取用的位置。
公共设施维护标准
应急响应措施
03
蓝色预警
预计将发生较大洪水或局部地区暴雨,相关部门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巡查和监测,做好转移危险区域人员的准备。
黄色预警
橙色预警
根据预测将出现一般洪水或局部地区强降雨,相关部门进入应急准备状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雨水情况。
预计将发生特大洪水或极端天气,相关部门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全力投入防汛抢险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预测将发生严重洪水或大范围暴雨,相关部门紧急部署防汛抢险工作,及时转移危险区域人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预警信号分级响应
红色预警
人员转移安置流程
制定转移计划
根据预警信号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转移计划,包括转移路线、安置地点、转移人员名单等。
组织转移
按照计划有序组织人员转移,确保转移过程安全,避免发生恐慌和混乱。
安置管理
对转移人员进行妥善安置,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
转移后监测
对转移后的区域进行持续监测,确保人员安全,随时准备再次转移。
接到救援指令后,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开展救援行动。
快速响应
在救援过程中,要始终把人员安全放在首位,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安全第一
根据救援任务和专业能力,进行合理分工,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合理分工
保持与指挥部的通信联络,及时报告救援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救援方案。
信息畅通
自救互救技能
04
如无法迅速撤离,应寻找稳固的建筑或高地避难,等待救援。
寻求避难所
尽量保持手机等通讯设备畅通,以便及时发出求救信号。
保持通讯畅通
01
02
03
04
遇洪水时,要迅速向高处转移,不要贪恋财物,以免被困。
迅速撤离
可利用船只、救生圈、木板等工具逃生,但不要贸然涉水。
利用工具逃生
洪涝被困场景逃生
溺水时,先大声呼救,同时采取自救措施,如“浮水自救法”等。
救出溺水者后,应迅速排水,并注意保暖,避免失温。
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溺水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至专业救援人员到达。
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尽快将溺水者送往医院救治。
溺水急救基础操作
呼救与自救
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