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民族成分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基于CHN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pdf

发布:2025-06-02约7.81万字共6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摘要

长久以来,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各个国家和地区,无论该地区经济发达

还是落后,对于贫困问题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目前,主要是通过观测来判断

一个家庭是否贫困,但是,这样的观测实际上是一种事后衡量(Chaudhuri,

2003),仅仅只是对贫困的描述而已。这种静态的研究对于扶贫脱贫政策的制

定并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因为贫困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现在并不

贫困的家庭,在遭遇困难或灾难之后,很可能会变得贫困;而一个现在穷困

潦倒的家庭,很可能在不久将来变得不贫困甚至是富裕的。也就是说一个家

庭未来的生活状况与现在的状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在制定扶贫政策时,

不能一味地关注贫困家庭,真正重要的是去预防贫困的发生。

民族多样性是我国自古以来所具有的特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党中央

对少数民族高度重视,最终识别并确认少数民族56个。汉族人口占据了90%

以上,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小,所以称之为“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主要

分布在内陆,尤其以西部为主,这些地区大多都有这样的特点,生态环境比

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极易陷入贫困状态。本文将就民

族成分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展开讨论。

本文阐述了贫困脆弱性的概念,详细描述了脆弱性评估的基本原理,对

贫困脆弱性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况进行了剖析,提到了多种不同的脆弱性描

述方式,其中有几种较为常见,分别是贫困脆弱性的预期值(VEP)、基于低

期望效用的脆弱性(VEU)、风险外露的脆弱性(VER)。此外,国内外还充

斥着多种方法,但是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结合了CHNS数据库的

特点和当前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在以上方法的选择中确定了选用第一种为

理论基础,即VEP方法。

本文主要探究民族成分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为此,本文通过使用CHNS

(ChinaHealthandNutritionSurvey,中国家庭健康调查)数据库中2009、2011

两期的数据,贫困脆弱性作为被解释变量,民族成分、年龄、性别、教育年

限、婚姻状况、工作状况等为解释变量,构建了本文的面板数据模型。根据

OLS的回归结果,通过公式可以直接估计出未来收入对数的期望和方差,基

于人均收入对数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通过贫困预期脆弱性(VEP)理论可

以求出各个家庭的脆弱性,即各个家庭在未来沦为贫困家庭的概率。将样本

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通过混合回归模型分析两个群体中影响因素的差异,

最后给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给出一些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引言。本章主要是对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进行了阐述,目前我

国贫困地区聚集着大量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高度重合,从

社会公平、区域发展、政策效果以及贫困人口的人文因素等多方面看,少数

民族都是急待扶贫的对象,本文将从贫困脆弱性的角度去研究少数民族中导

致贫困的主要因素。此外,也对文章中用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本章同

时介绍了文章的架构、各章节的重点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该部分系统的介绍了国内外在贫困研究领域取得的

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全面完整的了解贫困及其脆弱性研究思路和方

法,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针对以前的研究所要改进的方向,

对测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也对目前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少数民族发

展情况做了说明。

第三章为研究方法与数据。本章中主要介绍了CHNS(ChinaHealthand

NutritionSurvey,中国家庭健康调查)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及样本筛选情况,对

相关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对贫困脆弱性的测算方法也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第四章为贫困脆弱性度量。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展示了贫困的动态特征,

使用VEP方法计算出贫困脆弱性。紧接着对贫困脆弱性的动态特征进行研究,

同时分组观测脆弱家庭数量的占比。贫困家庭中既有脆弱家庭又有非脆弱家

庭,非贫困家庭也是如此。最后通过统计性描述的结果证明贫困脆弱性是一

个先前指标,在贫困发生前,可以根据所面对风险时的收入状况来判断以后

的生活状况,让人们更好的去应对风险。

第五章为民族成分与贫困脆弱性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中将样本分为少

数民族和汉族两个部分,使用混合回归模型,观测影响两个群体贫困脆弱性

的因素的异同,解释其中的原因,同时就少数民族和贫困的高重合度进行了

说明,并对内生性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