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突胶质细胞瘤诊疗与研究进展.pptx
少突胶质细胞瘤诊疗与研究进展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1
02
03
04
疾病概述
病理与分子特征
临床表现与诊断
治疗策略
05
06
预后与随访管理
研究前沿与挑战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病理特征
少突胶质细胞瘤是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的脑肿瘤,属于胶质瘤的一种。
定义
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镜下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核圆形居中,胞质丰富、淡染,呈“煎蛋”状,瘤内常有钙化、囊变和出血等改变。
瘤细胞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等神经元标记物呈阳性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可阳性。
流行病学与分类标准
发病率
分类标准
发病年龄
少突胶质细胞瘤在胶质瘤中的发病率较低,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0%。
常见于中年人群,以40-50岁为发病高峰,男性略多于女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标准,少突胶质细胞瘤属于Ⅱ级胶质瘤,但部分肿瘤可呈现Ⅰ级或Ⅲ级的特征。
临床发病机制
基因突变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突变有关,如IDH1、IDH2、P53等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行为的改变。
生长因子
肿瘤细胞可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等,这些生长因子可刺激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生长。
免疫逃逸
少突胶质细胞瘤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如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分泌免疫抑制因子等,这些机制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02
病理与分子特征
组织学形态特点
瘤细胞形态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核圆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常呈嗜伊红色,即所谓“煎蛋样”细胞。
超微结构特点
瘤细胞胞质内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质纤维,线粒体丰富,细胞核异型性小。
瘤内结构
瘤内常见钙化、囊性变和黏液样变性,部分肿瘤内可见微囊结构和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特点
瘤细胞表达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蛋白、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2)等。
IDH突变与1p/19q共缺失
IDH突变
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发生率较高,IDH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预后较好。
1p/19q共缺失
IDH突变与1p/19q共缺失的关系
1号染色体短臂(1p)和19号染色体长臂(19q)的杂合性缺失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特征性分子改变,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
IDH突变与1p/19q共缺失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存在相关性,两者共同影响肿瘤的预后。
1
2
3
根据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分子特征,可将其分为IDH突变型、1p/19q共缺失型和其他类型。
分子分型与预后关联
分子分型
IDH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预后最好,1p/19q共缺失型次之,其他类型预后较差。
分子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分子生物学指标如IDH突变状态、1p/19q共缺失情况、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等已成为少突胶质细胞瘤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分子生物学指标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典型症状与体征
癫痫
神经功能缺失
颅内压增高
认知障碍
约80%的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且多为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性癫痫。
随着肿瘤的生长,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不同,患者可能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如偏瘫、失语、视野缺损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MRI/CT)
少突胶质细胞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无明显水肿,增强扫描多无明显强化,部分可表现为轻度强化。
MRI表现
CT平扫上,肿瘤多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影,与脑组织分界清晰,钙化率较高,部分可呈现囊变或出血。
CT表现
可帮助确定肿瘤与周围脑功能区的关系,以及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为制定手术和治疗计划提供重要参考。
功能性MRI与PET-CT
病理活检金标准
组织学特征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组织学特征包括细胞密集排列、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少见等,同时可见大量网状纤维和黏液样基质。
01
免疫组化标记
免疫组化是诊断少突胶质细胞瘤的重要手段,通常需检测GFAP、Olig2等标记物,以证实肿瘤细胞的胶质源性。
02
分子病理检测
近年来,分子病理检测在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检测IDH1/2基因突变、1p/19q缺失等,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
03
立体定向活检技术
对于深部或功能区的肿瘤,可采用立体定向活检技术获取组织标本,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04
04
治疗策略
手术切除原则与范围
最大限度安全切除
尽可能全切除肿瘤,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期。
01
保护神经功能
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周围正常神经组织,减少术后神经功能损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