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冻伤的现场急救.pptx

发布:2025-06-02约2.45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冻伤的现场急救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症状快速识别

03

现场处理步骤

04

急救禁忌事项

05

预防性措施建议

06

后续医疗处置

01

冻伤基本认知

01

冻伤基本认知

PART

冻伤定义与发生机制

01

冻伤定义

指人体组织因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02

发生机制

寒冷环境下,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导致局部缺氧、缺血,进而引起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冻伤分级标准

一度冻伤

三度冻伤

二度冻伤

四度冻伤

皮肤浅层冻伤,出现红肿、疼痛、麻木等症状,几天后可自行恢复。

皮肤全层冻伤,出现水疱、溃烂,疼痛感较强,恢复时间较长,可能留下疤痕。

皮肤及皮下组织冻伤,出现坏死、溃烂,可能伤及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甚至导致截肢。

涉及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的冻伤,可能导致永久性功能障碍或残疾。

高发场景与风险人群

寒冷环境,如冬季户外、冰雪运动场所、冷库等。

高发场景

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长期暴露在寒冷环境中者、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等。

风险人群

02

症状快速识别

PART

轻度冻伤表现

受冻部位皮肤出现红肿,并可能伴随刺痛或麻木。

皮肤红肿

疼痛

轻微僵硬

受冻部位会有疼痛或刺痛感,尤其在温暖环境中疼痛加剧。

受冻部位可能出现轻微僵硬,活动受限。

中度冻伤特征

皮肤变色

受冻部位可能呈现白色、灰黄色或蜡状。

01

水泡形成

受冻部位可能出现水泡,并伴有疼痛。

02

麻木感

中度冻伤可能导致受冻部位感觉麻木或丧失。

03

重度冻伤警示体征

永久性损伤

重度冻伤可能导致永久性感觉丧失、功能障碍或截肢风险。

03

重度冻伤会导致受冻部位严重僵硬和疼痛,无法活动。

02

僵硬和疼痛

皮肤溃烂

受冻部位可能出现溃烂、坏死,甚至可能涉及到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

01

03

现场处理步骤

PART

脱离低温环境

立即将患者从寒冷环境中转移到温暖的地方,避免进一步受寒。

01.

迅速脱去患者身上冰冷、湿透的衣服,以减少体表热量散失。

02.

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

03.

渐进式复温方法

01

02

03

禁止使用火烤、热水浸泡等快速复温方法,以免引发冻伤部位的疼痛、水肿甚至坏死。

将冻伤部位浸泡在40℃左右的温水中,或用温暖、湿润的毛巾、毛毯等包裹,进行复温。

复温过程中要持续观察冻伤部位的变化,当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复温并寻求医疗帮助。

复温后,用无菌纱布或清洁的布类轻轻擦干冻伤部位的水分,保持干燥。

对于冻伤严重的部位,如手指、脚趾等,应尽量避免摩擦和挤压,以防皮肤破损。

冻伤部位可涂抹冻伤膏或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软膏,以预防感染。若冻伤严重,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伤处保护性处理

04

急救禁忌事项

PART

禁止直接揉搓患处

揉搓并不能有效恢复血液循环

揉搓并不能使血管收缩或恢复血液循环,反而可能加重冻伤部位的缺血缺氧。

03

冻伤部位的皮肤往往已经受损,揉搓会破坏皮肤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02

揉搓容易引起感染

揉搓可能导致皮肤及软组织进一步损伤

揉搓冻伤部位会使皮肤及皮下组织受到更严重的损伤,加重冻伤程度。

01

避免急速升温操作

冻伤部位的细胞已经受到损伤,快速升温会导致细胞内外冰晶快速融化,进一步损伤细胞。

急速升温会损伤细胞

急速升温会使冻伤部位迅速充血,引起剧烈疼痛和水肿。

急速升温会引起疼痛和水肿

冻伤部位的组织在急速升温下,可能发生坏死,导致截肢等严重后果。

急速升温可能导致组织坏死

限制不当药物使用

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

冻伤部位的皮肤往往比较敏感,刺激性药物可能加重皮肤损伤。

避免使用含有酒精的药物

避免使用药膏或油剂

酒精具有刺激性,会使冻伤部位更加疼痛,并可能延缓伤口愈合。

药膏或油剂会阻碍冻伤部位的热量散发,导致冻伤加重。应使用专业的冻伤治疗药物或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1

2

3

05

预防性措施建议

PART

环境暴露时间控制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在严寒环境中,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空气中。

01

密切监测气温变化

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气温骤降或恶劣天气条件下外出。

02

寒冷预警响应

在接到寒冷预警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提前准备好保暖衣物。

03

多层保暖穿戴规范

内层保暖透气

外层防风防水

中层保暖隔离

头部、手部和脚部保暖

选择透气性好、保暖性强的内衣,如羽绒服、羊毛衫等。

穿戴中层保暖衣物,如抓绒衣、羽绒背心等,隔离外界冷空气。

选择防风、防水的外套,如冲锋衣、雨衣等,以减少风寒效应和水分散失导致的体温下降。

佩戴帽子、手套和保暖袜,避免热量从四肢末端散失。

从事低温、冷冻环境的高危作业人员,应接受专业的防寒保暖培训。

专项培训

提供充足的防寒装备,如防寒服、防冻手套、防护面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