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及镍基合金的电化学抛光工艺研究与机理探讨.pdf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镍及镍基合金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
化工、医疗器械等领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工业对精密零部件的需求
越来越大,精密加工的发展和零件的小型化对边缘和表面精加工提出了更加严
格的要求。要提高机械部件的疲劳强度,就必须有光滑平整的表面,但是用
N6镍或镍基合金Inconel718材料制成的零件硬度高、强度高,进行精密加工
过程有很大的困难。为了使被加工的零件表面满足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的要求,
工件的抛光工艺尤为重要。因此,对N6镍和镍基合金Inconel718材料的抛光
工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磷酸-硫酸体系对N6镍和Inconel718材料进行了电化学抛光,
抛光后的工件表面镜面光滑,且耐腐蚀性能提升。首先优化了N6镍电化学抛
光工艺的电解液组成、电流密度和抛光温度,优化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的电流
密度区间为1.5~1.8A/cm2。对电流密度进行进一步优化可知,随着电流密度
的增加,光亮度呈缓慢上升的趋势,硬度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在优化条件下抛
光的工件光亮度由未抛光时61.3光泽单位提升至272.7光泽单位,粗糙度由未
抛光时的1.413μm下降至0.628μm。
为了对N6镍电化学抛光的添加剂进行筛选,首先对8种不同添加剂进行
初步实验,确定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SPS)、中性红、丙三醇和苯骈三氮唑
对N6镍的电化学抛光有良好效果。接着借助量子化学计算,计算出4种添加
剂的EHOMO值和ELUMO值,且4种添加剂具有较低的∆E值,能较好的吸附在
基底表面。通过Multiwfn软件和VisualMolecularDynamics(VMD)软件对
其进行了分子表面的静电势的计算,说明吸附作用不是静电吸附。运用分子动
力学模拟,得出这4种添加剂吸附能由大到小分别是中性红、SPS、苯骈三氮
唑和丙三醇。通过探究添加剂对阳极极化的影响,得出这4种添加剂在电化学
抛光过程中在Ni基底进行了吸附,对电化学抛光过程起到了抑制作用。对不
同浓度的添加剂进行了优化,最终得出SPS最佳浓度为5g/L、中性红最佳浓
度为5g/L、甘油的最优添加量为20mL、苯骈三氮唑最佳浓度为3g/L,在最
优添加剂浓度下抛光后的工件表面粗糙度进行对比,得出在含有5g/LSPS的
抛光液中抛光后的工件表面粗糙度最低,最低值为0.503μm。
为了探究Inconel718材料在基础电解液中的抛光机理,通过阳极极化曲
线、电化学阻抗测试和Rs-E曲线测试证实了Inconel718材料的电化学抛光过
-I-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程符合粘膜理论。针对电化学抛光Inconel718材料工艺,研究了电解液组成、
电流密度和温度对电化学抛光的影响,优化工艺下抛光后的表面粗糙度仅为
10.4nm。通过建立模型探究抛光过程对表面形貌影响并预测粗糙度的变化规
律,基于表面形貌模拟和粗糙度预测的结果,对不同抛光时间抛光后的
Inconel718材料进行了粗糙度的测量,证实抛光初期刻蚀孔随机分布在工件表
面,随着抛光时间的增加刻蚀孔孔径增大,工件表面逐渐平整,最终可以在优
化条件下获得光滑表面。Tafel、EIS和XRD测试表明抛光后的工件具有良好
的耐腐蚀性,并且与抛光前相比工件表面的结晶度增强。
将电化学抛光技术应用于Inconel718材料制成的螺钉去毛刺中,对抛光
时间和抛光电流进行了工艺优化,通过观察螺钉3D形貌图的毛刺去除情况,
确定了抛光螺钉的最佳工艺。在优化后的工艺下对螺钉进行抛光,抛光后螺纹
间的毛刺可以很好的被去除,满足项目要求。
关键词:电化学抛光;N6;Inconel718材料;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
拟;螺钉抛光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