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狂犬病暴露后处置1.pptx
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标准;目录;狂犬病简介;狂犬病病毒广泛分布于全世界;2007年9月28日是世界第一个狂犬病日〔WorldRabiesDay〕
在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的建议下,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发起,并迅速得到全球不同国家的积极响应。以后每年的9月28日成为世界狂犬病日;狂犬病俗称“疯狗病〞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由一种病毒引起。狂犬病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然后经过与传染性物质〔通常是唾液〕密切接触,通过咬伤或抓伤传播至人
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为主要特征
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狂犬病列为乙类传染病;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携带狂犬病毒:;狂犬病病毒对热、紫外线、日光、枯燥的抵抗力弱,加温50℃1小时、60℃5分钟即死,也易被强酸、强碱、甲醛、碘、乙酸、乙醚、肥皂水及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去污剂灭活。于4℃枯燥环境可保存一周,如置50%苷油中于室温下可保持活性1周;狂犬病简介;传染源
开展中国家主要传染源是病犬,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
兴旺国家野生动物如狐狸、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
潜伏期
-潜伏期通常为1至3个月,短那么不到一周,长那么一年以上。
-1月内发病71%
-3月内发病87%;
狂犬病暴露: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狗、猫、蝙蝠等哺乳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狂犬病简介;影响处置效果的因素响处置效果的因素
处置不当:伤口处理、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不及时不标准会直接影响预防处置的效果
暴露特征:多处咬伤、头面部、伤口深、侵入病毒量大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潜伏期缩短,致使暴露者未完成预防处置过程发病
免疫低下:HIV、肺结核患者、根底或慢性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过度劳累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个体??异:绝大多数人可以疫苗接种后产生足够滴度的中和抗体,但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极个别接种者抗体产生的较晚,甚至免疫失败
疫苗/被动免疫制剂管理不当:运输或储存全程冷链不能保障;狂犬病简介;第2部分;如果我们被狗咬伤了,该怎么处理呢?;伤口处理;特殊部位伤口处理
眼部:眼部周围皮肤的伤口处理同其它部位,无特殊要求,处理时要保护眼睛不能污染眼内,防止流水冲洗液体流入眼睛内。涉及眼内的伤口处理时,要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一般不用任何消毒剂。
口腔:建议在口腔专业医生的协助下完成,冲洗时要保持头部低位,防止冲洗液体流入咽喉部造成窒息,消毒剂要用低浓度酒精。碘酒、安尔碘等防止对黏膜损伤
外生殖器:冲洗的方向向外防止污染深部黏膜,消毒剂最好采用0.5%浓度碘酒
肛门粘膜:冲洗的方向向外防止污染深部黏膜,消毒剂最好采用1-2%浓度碘酒
以上特殊部位伤口较大时建议采用一期缝合〔在手术后或者创伤后的允许时间内立即缝合创口〕,以便功能恢复。;狂犬病标准化处置
——狂犬疫苗接种;狂犬疫苗接种;狂犬疫苗接种;狂犬病高暴露风险者应当进行暴露前免疫
高暴露风险者定义
从事狂犬病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狂犬病病人的人员、兽医等。
暴露前根底免疫程序
0、7、21〔或28〕天各接种1剂量狂犬病疫苗。持续暴露于狂犬病风险者,全程完成暴露前根底免疫后,在没有动物致伤的情况下,1年后加强1针次,以后每隔3-5年加强1针次。;妊娠妇女、患急性发热性疾病、过敏性体质、使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者可酌情推迟暴露前免疫。
免疫缺陷病人不建议暴露前免疫,如处在高暴露风险中,亦可进行暴露前免疫,但完成免疫接种程序后需进行中和抗体检测。
对一种疫苗过敏者,可更换另一种疫苗继续原有程序。
;狂犬疫苗接种;正在进行方案免疫接种的儿童可按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狂犬病疫苗期间也可按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种其他疫苗,但优先接种狂犬病疫苗。
接种狂犬病疫苗应当按时完成全程免疫,按照程序正确接种对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的免疫力非常关键,当某一针次出现延迟一天或者数天注射,其后续针次接种时间按延迟后的原免疫程序间隔时间相应顺延。
;应当尽量使用同一品牌狂犬病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假设无法实现,使用不同品牌的合格狂犬病疫苗应当继续按原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原那么上就诊者不得携带狂犬病疫苗至异地注射。
?狂犬病病死率达100%,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无禁忌症。接种后少数人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硬结等,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极个别人的反响可能较重,应当及时就诊。发现接种者对正在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