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G太赫兹通信信道建模进展.docx

发布:2025-05-28约2.5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G太赫兹通信信道建模进展

一、6G太赫兹通信的技术背景与需求

(一)太赫兹频段的定义与特性

太赫兹(THz)频段通常指0.1-10THz的电磁波谱,介于微波与红外光之间。其独特优势包括超大带宽(可达100GHz以上)和超高传输速率(理论峰值速率超过1Tbps)。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频谱规划,6G将部分依赖太赫兹频段实现超高速率与超低时延通信。例如,日本NTTDocomo在2021年的实验中已实现100GHz频段下100Gbps的传输速率(IEEETransactionsonTerahertzScienceandTechnology,2021)。

(二)6G应用场景对太赫兹通信的需求

6G的核心应用场景如全息通信、触觉互联网、数字孪生等,均要求通信系统支持微秒级时延和TB级数据吞吐量。以工业自动化为例,工厂内设备间通信需在1ms内完成10TB数据的交互(IMT-2030愿景报告,2023)。传统Sub-6GHz和毫米波频段难以满足此类需求,而太赫兹频段的宽频谱资源成为关键技术突破口。

二、太赫兹信道建模的关键技术挑战

(一)路径损耗与大气衰减效应

太赫兹信号在自由空间传播时,路径损耗与频率平方成正比。研究表明,300GHz频段的自由空间路径损耗在1米距离内可达70dB以上(Wangetal.,2022)。此外,水蒸气(H2O)和氧气(O2)分子共振吸收导致大气衰减显著,例如在350GHz频段,湿度为50%时衰减可达10dB/km(ITU-RP.676建议书)。

(二)多径效应与散射特性

与低频段不同,太赫兹波因波长极短(0.1THz对应3mm波长),易受表面粗糙度影响。实验表明,混凝土墙面在1THz频段的散射损耗比毫米波高15-20dB(Rappaportetal.,2023)。此外,太赫兹信号的非视距(NLOS)传播能力较弱,需依赖智能反射面(IRS)等辅助技术增强覆盖。

(三)动态环境下的信道时变性

移动场景中,收发端微小位移(如毫米级抖动)会导致信道参数快速变化。根据欧洲5GPPP项目的实测数据,车速为30km/h时,1THz信道的相干时间仅为0.1ms,比毫米波低两个数量级(WhitePaperonTHzChannelModeling,2022)。

三、太赫兹信道建模方法的最新进展

(一)确定性建模方法

基于射线追踪(Ray-Tracing)的确定性模型在室内场景中取得突破。例如,华为2023年提出的“THz-RTPro”算法,通过引入表面波动参数和分子吸收修正项,将仿真误差从15%降低至5%以下(HuaweiTechnicalReport,2023)。此外,数字孪生技术被用于构建高精度三维环境数据库,提升建模效率。

(二)随机性建模方法

随机模型通过统计分布描述信道参数。2022年,Fraunhofer研究所提出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时变信道模型,可模拟移动场景下的突发性衰减(IEEETransactionsonWirelessCommunications,2022)。该模型在动态用户密度场景下的均方误差(MSE)优于传统高斯混合模型30%。

(三)混合建模与机器学习辅助

混合模型结合确定性与随机性方法的优势。例如,MIT团队开发的“Hybrid-THz”框架,利用深度学习预测遮挡物的散射系数,在NLOS场景下的路径损耗预测误差小于3dB(NatureCommunications,2023)。此外,生成对抗网络(GAN)被用于快速生成信道冲激响应数据集。

四、太赫兹信道测量与验证技术

(一)信道测量系统的发展

太赫兹信道测量需依赖矢量网络分析仪(VNA)与谐波混频器的组合。2023年,罗德与施瓦茨公司推出1.1THz频段的便携式测量系统,动态范围达110dB,支持10ns时间分辨率(RSTechnicalBrief,2023)。同时,基于光电子学的太赫兹时域光谱(THz-TDS)技术被用于材料特性分析。

(二)标准化测量场景

国际组织3GPP在Release19中新增了太赫兹信道模型标准,定义室内热点(InH)、城市微蜂窝(UMi)等6类场景。例如,UMi场景下基站高度为6米,用户密度为500设备/km2,信道带宽为50GHz(3GPPTR38.901,2023)。

(三)实测数据与模型校准

全球已建立多个太赫兹信道测量数据库。纽约大学无线研究中心(NYUWIRELESS)发布的THz-CD数据库包含140GHz-1THz频段的10万组实测数据,涵盖金属、玻璃、木材等12类材料反射特性(IEEEDataPort,2023)。

五、太赫兹信道建模的未来研究方向

(一)超大规模MIMO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