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不足之处分析综述》2000字.docx
PAGE3
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不足之处分析综述
目录
TOC\o1-3\h\u23624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不足之处分析综述 1
93001.发展基础薄弱 1
31462.生态环境脆弱 1
264393.产品发展羸弱 2
256364.基层治理虚弱 2
1.发展基础薄弱
首先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无形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严重阻碍了整个农村的发展,城乡差距的扩大也导致到劳动力之外的资金、思想等因素的单向流动,也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双方的不平衡也扩大了。从河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进程来看,城乡经济矛盾突出,不平衡发展凸显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其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办学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与“上好学”“好就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医疗软硬件“双滞后”,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基层群众“看不好病”问题依然存在。文体、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最后,农村缺乏农业技能人才。涌入城镇人口增多,且这些人基本上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发展。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信息渠道不畅,人才引进困难。农村青年农民长期在农村工作和生活,大多是女性和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观念更新慢,发展意识差,劳动技能差,农民难以发展新型产业,这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
2.生态环境脆弱
河南省位于中原地带,从省域尺度上,豫中地区位于较高水平,并处于大都市经济区地带。豫北和豫西地区位于较高水平区,豫南和豫东地区处于低水平区,总体呈现出中间高、周边低的空间格局。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势平坦,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好,河南南部和西部地形起伏较大。城市发展主要依赖于占地面积最大的平坦地区,因此城市发展受到限制。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河南省各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豫中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中郑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为显著,从豫北到豫西的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分布呈现不均匀的状态。在从豫北到豫南的空间中,低水平城市比较密集分布,经济发展较落后。此外,豫南和豫东的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城市处于边界,交通相对滞后,自然条件没有优势,工业化水平较低,没有形成城镇群的积聚力。
河南省长久以来产业结构一直存在失衡的问题。大多数产业对于能源都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根据历年的数据显示,河南省在全国最具优势的产业绝大部分是能源消耗型的产业,相较科技元素较强的新兴产业占比不高。能源消耗型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压力极大,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资源环境挖掘殆尽的时候,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另外,在我省传统产业升级变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产能浪费的现象,例如:煤炭产业以及钢铁产业,产能的过剩会使整个产业的发展后续动力有所减弱,这将不利于我省产业的高水平发展成,与之相悖。
3.产品发展羸弱
首先从我省整体来看,其生产性相关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与之相反的是,其在服务业的占比却逐年走低。究其原因,组成生产性相关的服务业产值的半壁江山的金融、批发、支持性服务等的产值增速放缓,这进一步影响了生产性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进程。与全国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在生产性相关服务业的产值增速仍处于较低水平。其次,河南省的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发现,很多产业集聚区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集中度不高,服务和辅助企业较少,缺少公共服务组织,“聚集效应”不明显,产业配套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在生产、研发新产品时提供所需的基础资料、资源,但是由于聚集效应弱的现象,导致许多高新产业企业发展极度受限。当前,河南省有约四十个工业的门类,其中食品加工类、纺织类、机械加工类等是我省的主流型产业,然而,虽然他们都为支柱型产业,但是相应的配套产业资源依然存在不完善的现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占很大比例的投资人认为河南省存在产业配套不足的问题,不能够很好支持企业未来发展的生产和研发工作,比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的一些原料和机器设备缺乏,需要从国外或者国内的先进城市进行购买,再运输到河南省,这样一来,便会增加了各方面的成本。
4.基层治理虚弱
首先青年人口流失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高半山区、边远牧区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牧村“空心化”“老年化”日益严重,农牧村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基层组织缺少年轻血液,堡垒作用发挥有限,使得乡村治理与发展缺乏“主心骨”“生力军”。其次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不明显。村“两委”干部综合素质低,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推进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手段欠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还不健全,受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影响,部分农牧群众对基层治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法治意识淡薄,自治意识不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