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docx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教学设计授课时间:
课题
第四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时
第1课时
教法
讲授启发引导巡回指导
学法
自学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课程标准
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基本是对前面内容的综合,所以对于本课的学习,学生们还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可以采用比较感兴趣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也符合学生们的学习习惯。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气候概念及构成因素的学习,认识气候及特征的含义,养成尊重生活、爱护自然的意识和习惯。
综合思维:通过对旧知气温和降水的复习,能够熟练地解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通过不同维度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通过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学生能认识不同气候类型在不同温度带的分布情况,初步认知不同区域的形态在地图中的表现形式。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和认知力。
重点难点
重点: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的的解读。
难点: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1气温分布的表现方式及如何解读气温曲线图?
2降水的季节分布的表现方式及如何解读气温曲线图?
学生们口答。
查漏补缺,有利于对后面的内容展开学习。
自主学习
教师对学生进行新课学习引导
承转: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前面学过的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对旧知的综合应用。下面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展示:首先教师展示自学提纲:
1.什么是气候?
2.了解气候的特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描述气候时经常使用哪些词语?
3.看图,指出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4.回顾旧知,对不同气温和降水使用的表达术语有哪些?
教师指导学生们自主学习,解决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第84-86页,以及教材中的图4.22至图4.24,依据多媒体展示的自主学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
在了解教材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活动:
首先,阅读教材并用红笔标注教材中的知识信息。
然后完成自学提纲的内容:
1.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2.特点是:天气状况持续时间长,具有稳定性。
描述气候常用到的词语包括高温、寒冷、温暖、湿润、多雨、干燥等
3.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
气候两大要素=气温+降水
4.学生填表
同桌相互提问,评价自主学习情况。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分层次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以及自我深度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会从图中获得知识信息。
合作探究
在完成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合作探究。
引入:既然气候是对气温和降水的综合应用,那么如何解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就成为这节课的重点。
提问一:看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解读顺序怎样?试着总结出来。
承转:可以说气候类型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试着分析。
问题二:看教材中的世界气候分布图,完成下表。
【教师小结】柯本,德国人,世界著名气象、气候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创立了柯本气候分类法。是按着温度带来划分的,一共11种。
承转:除此之外,在中纬度的亚欧大陆也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
问题三:阅读教材中的世界气候分布图,然后完成下表。
教师检查学生们合作探究情况
学生依据教师的学习要求完成合作探究部分的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二
学生完成问题二的学习后,相互交流学习感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完成问题三
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收获,相互点评、补充。
形成对地图深层知识的准确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与生活相联系,提高认识,增强理解。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气候的概念、特征以及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解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内容较多,其中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解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而分布内容,主要结合的是五带的划分。
能力检测
1检查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和概念的掌握情况
2教师展示能力检测试题,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了什么是气候、特征等知识,了解了气温与气候的区别。但是对于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学习,却成了难点,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掌握情况不好,所以在这方面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掌握所学知识,理解知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