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育人”与“项目制育人”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ocx
“双创育人”与“项目制育人”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孙延超张勇刚洪长昊
[摘要]以建设海洋强国目标下的卓越智慧海洋技术专业未来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切入点,分析并探讨了目前海洋建设领域人才培养方向单一、培养方式落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方面的弊病。总结了海洋建设领域对创新复合型人才、实际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智慧海洋技术专业的教育改革创新实例,提出了一种“双创育人”和“项目制育人”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目前取得的阶段性教改成效,证明了此模式的有效性及可推广性。
[关键词]未来技术学院;新工科教育;智慧海洋技术;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21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驱动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SJG;2021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智慧海洋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SJG;2021年度哈尔滨工程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授课方法研究”(JG2021Y005)
[中图分类号]G642.0;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8-0005-04[收稿日期]2022-12-24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随着各国在海洋领域竞争加剧,大力发展海洋装备、海洋开发等领域的相关技术愈发重要[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纳入国家战略中[2]。
作为我国最大的船舶海洋领域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船海领域的水下机器人、减振降噪、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下探测、大型船舶仿真验证评估、三体船设计、水面无人艇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3]。未来技术学院依托学校丰富的船海教育教学资源以及项目实践资源,在传统授课式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关乎国家战略发展和人类科技进步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为基点,促进学科交叉和跨界知识融合与创新创业工作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课程创新实践为成果检验形式,形成了以“双创育人”为引导、项目育人为依托的“双创育人”与“项目制育人”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海洋建设领域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蕴藏着重要的战略资源,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4]。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5]。《20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国2021年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大关,海洋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6]。随着我国对海洋领域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对海洋建设领域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与之相对应,我国海洋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7]。
第一,人才培养方向单一。近几年,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部分高校过分追求高就业率,忽视了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因此目前海洋工程人才就业去向绝大多数局限在造船厂、舰船研究所和设计院等单位,不仅违背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宽口径培养的初衷,而且不利于充分发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优势,以及海洋工程人才培养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人才培养方式落后。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培养专业人才时,普遍采用“学校—学生”单向输出的培养方式,而忽略了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从长远角度看,这种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会约束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难以快速融入实际工程作业中去,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三,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在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专业知识也局限于书本,缺乏延伸。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这两个方面的制约,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这两个重要因素无法相互反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较难适应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工作环境。
二、当前海洋领域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海洋学科人才培养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现阶段我国海洋人才需求,得出以下结论。
(一)我国海洋建设在理论问题上急需大量创新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海洋领域建设正处于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转型中,遇到的问题难度在急剧上升,海洋建设急需大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背景下,采用“双创育人”与“项目制育人”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模块化课程和创新方法实验课程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兴趣激励、问题导向和创新驱动,突出能力培养,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
(二)我国海洋建设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应用型人才
在海洋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工程师深入一线解决工程问题。而“双创育人”与“项目制育人”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