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2).ppt
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物与BZRAs联合应用慢性失眠常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有益于尽快改善失眠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唑吡坦和帕罗西汀第31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药物治疗的具体建议给药方式疗程变更药物终止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时的处理第32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给药方式药物连续治疗non-BZDs药物间歇治疗推荐间歇给药的频率为每周3-5次由患者根据睡眠需求“按需”服用第33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疗程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和维持时间小于4周的药物干预可选择连续治疗超过4周的药物干预需重新评估必要时变更干预方案根据患者睡眠改善状况适时采用间歇治疗(II级推荐)第34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变更药物推荐的治疗剂量无效产生耐受性不良反应严重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有相互作用使用超过6个月高危人群第35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终止治疗当患者感觉能够自我控制睡眠时其他疾病或生活事件去除后停药原则避免突然终止药物治疗,减少失眠反弹逐步减少夜间用药量和/或变更连续治疗为间歇治疗如在停药过程中出现严重或持续的精神症状,应对患者进行重新评估第36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药物治疗无效时的处理药物治疗无效部分失眠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有限或仅能获得一过性的睡眠改善同时罹患多种疾病,多种药物同时应用存在药物交互反应,干扰治疗效果推荐将认知行为干预作为添加或替代的治疗手段(I级推荐)第37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推荐的药物治疗策略失眠继发于或伴发于其它疾病时,应同时治疗原发或伴发疾病药物治疗开始后应监测并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长期、难治性失眠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第38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推荐的药物治疗策略如具备条件,应在药物干预的同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I级推荐)原发性失眠(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首选短效BZRAs(II级推荐)如首选药物无效或无法依从,更换为另一种短-中效的BZRAs或者褪黑素受体激动剂(II级推荐)第39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推荐的药物治疗策略添加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尤其适用于伴随焦虑/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II级推荐)BZRA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可以与抗抑郁剂联合应用(II级推荐)老年患者推荐应用non-BZDs药物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II级推荐)第40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推荐的药物治疗策略抗组胺药物、抗过敏药物以及其他辅助睡眠的非处方药不宜用于慢性失眠的治疗对于长期应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慢性失眠患者不提倡药物连续治疗建议采用间歇治疗或按需治疗的服药方式同时建议每4周进行一次评估第41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特殊类型失眠患者的药物治疗老年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围绝经期和绝经期患者伴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共病精神障碍患者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失眠患者第42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关于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第1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失眠现代社会的常见问题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2006年出版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组织专家制定《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第2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强度分为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I级推荐:若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II级推荐: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III级推荐:可在与患者讨论后采用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IV级推荐: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第3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失眠的定义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的临床表现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少于6小时)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第4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失眠的分类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小于1月)亚急性失眠(病程等于或大于1月,小于6个月)慢性失眠(病程等于或大于或等于6个月)第5页,共6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失眠的分类按病因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