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概股回归的财务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6600字.docx
中概股回归的财务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录
TOC\o1-3\h\u14502中概股回归的财务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
11732一、关于中概股的相关研究 1
23763二、关于财务绩效的相关研究 3
21486三、关于中概股回归背景下的财务绩效研究 6
4934四、文献评述 7
5233参考文献 8
一、关于中概股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中概股回归动因的相关研究
与中概股回归动因相关的研究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梳理已有文献,学者们一般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研究中概股回归的动因。中概股企业回归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成本控制、公司战略结构调整等。
WilliamJ.Carney(2006)认为在企业私有化退市过程中,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SOX法律的颁布,这部法律的影响体现在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1]。
刘向东和常德鹏(2012)认为企业支付的维持上市费用较高以及长期的战略调整是企业回归的内部原因,企业可以通过私有化摆脱高昂的与交易所相关的费用[2]。
周煊、申星(2012)通过对中概股私有化案例的研究,指出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需要支付高额的上市费用,数额几乎占其IPO所得的10%。在企业上市之后还需要缴费很高的企业维护费用,这也使得很多企业选择回到我国资本市场[3]。
周莹(2016)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选择了两个企业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分析结果表明,有一部分私有化的企业退市原因是企业在盈利方面的能力进一步降低,还有一部分企业是因为在经营过程中对企业战略进行了调整[4]。
祖迪(2019)以分众媒体借壳上市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美国维持上市的成本很高,并且企业价值长时间被低估。因此,分众传媒选择以私有化退市再上市的方式回归我国资本市场,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效率的目的[5]。
沈严(2019)选取了奇虎360的案例,研究了其回归动因及回归前后财务绩效变化,认为影响360回归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维持在美股的上市成本高,企业对自身战略的调整[6]。
中概股企业回归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股价被低估、制度和政策的改变以及第三方机构的做空等。
Renneboog(2007)认为中概股企业选择回归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提升股价。公司上市主要是为了筹集长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当股票价值过低时,投资者很可能不愿意投资,此时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还可能会存在被其他企业并购的风险[7]。
虞春丹(2016)的观点是美国资本市场严格的监管以及对中概股企业价值的低估导致了部分中概股企业选择回归我国资本市场[8]。
刘元,林爱梅和张宪(2016)对中概股回归动因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选择了分众传媒作为案例分析对象。通过对其回归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动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众传媒选择回归是因为企业的价值在长时间内得不到正确的评估,而我国股市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回归后对企业来说收益大于成本,这些都是分众传媒选择回归A股的原因[9]。
邓路、孙春兴(2017)仍然将分众传媒当做案例研究对象,但是和以上学者研究的立场有一定的区别。他们是站在市场时机的角度,对分众传媒在海外上市情况进行分析,对分众传媒回归到A股之后在我国资本市场进行的反向购买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市场对企业不同的估值是是企业选择继续在海外上市还是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考虑因素之一,而如果企业选择回归,回归后上市地点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市场时机10]。
马方,林贵以及姜宛辰(2018)研究发现,中概股在美国上市相对简单,但监管成本高且价值得不到正确的评估,这些都是促使企业选择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动因所在[11]。
李明阳(2018)认为中概股企业掀起了一波私有化退市潮原因除了估值过低,还包括支持中概股回归的制度安排[12]。
贾倩仪(2020)指出,第三方机构的做空行为同样是中概股企业选择回归的原因之一[13]。
(二)中概股回归的路径选择
中概股回归之路存在诸多挑战和困难,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总结,中概股回归路径有以下几种:
Arellano(2002)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对比发现,选择私有化退市的企业要想重新上市获得合理的估值,进行分拆上市是一种方法。由于分拆上市能给母公司带来更高的投资收益,因此这种方法越来被更多的企业选择[14]。
李淼(2016)通过对世纪佳缘回归路径进行研究,发现除了回归A股,新三板也可以成为企业选择回归上市的一种路径[15]。
李乃冰(2018)在文章中对借壳上市与分拆上市这两种回归路径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企业在选择回归路径时需要依据企业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和抉择[16]。
沈佳烨,郭飞(2018)选择的案例分析对象是药明康德,通过对该企业回归动因及其选择的“一拆三”回归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分拆上市这种方式回归是一种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