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护理无菌技术.pptx
吸痰护理无菌技术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操作流程规范
03
无菌原则执行
04
设备与材料管理
05
并发症预防
06
培训与质量改进
01
操作前准备
01
操作前准备
PART
环境评估与消毒
评估操作环境
确保操作区域空间足够、整洁、安静、光线充足,避免干扰和污染。
01
使用高效消毒剂对操作台面、吸痰器、管路等物品进行表面消毒,并等待干燥。
02
洗手
操作者需按照六步洗手法,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确保无菌操作。
03
消毒操作区域
佩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穿戴防护用品
确保手套无破损、口罩与面部贴合紧密,隔离衣无渗透。
检查防护用品完整性
穿戴手套前需再次进行手部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手部消毒
个人防护装备穿戴
无菌物品检查核对
检查无菌物品
确保吸痰管、无菌生理盐水、消毒棉签等无菌物品在有效期内,包装完整无破损。
01
核对物品型号规格
确认吸痰管型号与吸痰器相匹配,避免使用不当导致损伤或吸入性肺炎。
02
摆放无菌物品
将无菌物品放置于操作台面上,保持无菌状态备用。
03
02
操作流程规范
PART
患者体位与气道评估
患者体位
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侧卧位,头部稍微仰起。
气道评估
评估患者意识
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异物、分泌物或肿胀等情况。
确认患者是否清醒,能否配合操作。
1
2
3
吸痰管应插至患者气管深度适宜,避免过深或过浅。
插入深度
插吸痰管时应轻柔、快速,避免刺激患者咳嗽或引起喉痉挛。
插入方法
在插入吸痰管前,需先调节负压,确保吸力适中。
负压调节
吸痰管插入深度控制
01
02
03
负压大小
根据痰液粘稠度和患者情况调节负压大小,避免吸力过大或过小。
负压吸引操作要点
吸引时间
每次吸引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患者气道粘膜,一般不超过15秒。
吸引技巧
在吸引过程中,应轻轻旋转吸痰管,以便更好地吸出痰液。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和痰液性质,及时调整吸引力度和时间。
03
无菌原则执行
PART
手卫生与无菌手套使用
01
手卫生
进行吸痰护理前后,必须严格进行手部卫生,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或洗手液清洁双手,确保无菌操作。
02
无菌手套使用
在吸痰护理过程中,必须佩戴无菌手套,以减少手部细菌的传播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开窗通风,避免污染的空气进入无菌区域。
空气净化
使用无菌的吸痰管、棉签、纱布等物品,并确保这些物品在使用前已经过消毒处理。
物品消毒
操作者必须保持无菌状态,避免在操作过程中污染无菌区域或物品。
操作者无菌操作
无菌区域维护策略
污染物品即时处理
污染物处理
对于吸出的痰液等污染物,必须立即放入专用的污物容器中,并进行妥善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01
器械清洗
使用后的吸痰器、管道等器械,必须及时清洗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和传播。
02
04
设备与材料管理
PART
吸痰装置消毒流程
消毒前准备
备齐所需的消毒剂和消毒工具,如医用酒精、含氯消毒剂、消毒棉签等。
消毒操作步骤
消毒后处理
关闭吸痰装置,拆卸各部分,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特别注意接触患者的部位和管道内壁。
将消毒后的吸痰装置部件放置于无菌容器中,待用时再取出组装,注意无菌操作。
1
2
3
无菌物品储存规范
储存环境
吸痰装置的无菌物品应存放在干燥、通风、无污染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01
储存方式
无菌物品应放置在专用无菌容器或包装袋内,标明无菌有效期,并按有效期先后顺序使用。
02
取用管理
取用无菌物品时,需先清洁双手,避免污染无菌物品。
03
一次性耗材更换周期
每次使用后需立即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一次性吸痰管
根据使用情况及时更换,避免痰液积聚过多导致细菌滋生。
一次性集痰袋
如吸痰管连接管、过滤膜等,根据使用说明书或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更换。
其他一次性耗材
05
并发症预防
PART
黏膜损伤规避方法
正确使用吸痰管
选择适当型号和质地的吸痰管,避免使用过硬、过粗或带有尖锐边缘的吸痰管。
01
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呼吸道黏膜,减少黏膜损伤。
02
限制吸痰次数和时间
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吸痰导致黏膜损伤。
03
温和操作
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要对吸痰装置和吸痰管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消毒处理
隔离措施
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吸痰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使用无菌吸痰管。
交叉感染控制措施
应急情况处理预案
呼吸暂停处理
吸痰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呼吸暂停,应立即停止吸痰,并采取急救措施。
01
支气管痉挛处理
如患者出现支气管痉挛,应立即停止吸痰,给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
02
呼吸困难处理
吸痰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