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用织物管理制度.docx

发布:2025-05-25约3.83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用织物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培训与资质

-所有参与医用织物处理的人员,包括收集、运输、洗涤消毒、发放等环节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医用织物的分类知识、感染控制原则、洗涤消毒技术规范以及个人防护要求等。培训后需通过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

-定期组织复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以更新知识和技能,确保工作人员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用织物处理要求。

2.健康管理

-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传染性疾病筛查,如乙肝、丙肝、艾滋病、肺结核等。患有传染性疾病或皮肤开放性伤口的人员不得从事医用织物处理工作,直至完全康复并通过复查。

-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记录健康检查结果、患病情况及治疗经过等信息。定期进行健康监测,每月进行一次体温、呼吸道症状等的常规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复查。

3.个人防护

-在收集、运输和洗涤医用织物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水围裙等。工作服应定期更换和清洗,保持清洁。

-接触污染医用织物后,应及时更换手套,并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必要时,使用手消毒剂进行消毒。脱卸个人防护装备时,应遵循正确的顺序,避免污染。

二、收集管理

1.分类收集

-医用织物应严格按照感染性织物、脏污织物等进行分类收集。感染性织物是指医院内被隔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包括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使用后,或者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具有潜在生物污染风险的医用织物。脏污织物是指医院内除感染性织物以外的其他医用织物,如患者普通病号服、床单、被罩等。

-收集感染性织物时,应使用有“感染性织物”标识的专用收集袋,采用“双层袋”包装,并在收集袋外注明科室、数量等信息。收集袋应扎口紧实,防止泄漏。

-脏污织物可使用普通收集袋收集,但也应注明科室和数量。收集过程中,避免将不同科室或不同类型的织物混装。

2.收集频率

-各科室应每天定时收集医用织物,一般上午和下午各收集一次。对于感染性织物,应在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及时收集,避免长时间存放增加感染风险。

-如遇突发大量污染情况,如手术大出血、患者呕吐腹泻等,应立即收集被污染的织物,并按照感染性织物的处理流程进行操作。

3.收集人员要求

-收集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熟悉医用织物分类收集的要求和流程。在收集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避免抖动织物,防止微生物气溶胶扩散。

-收集人员应配备专用的收集工具,如推车、垃圾桶等,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收集工具不得在不同科室混用,如需在不同区域使用,应在使用后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三、运输管理

1.运输工具

-应配备专用的医用织物运输车辆或容器,车辆和容器应密闭、防水、易清洁和消毒。运输感染性织物的车辆和容器应与运输脏污织物的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运输工具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每天运输任务结束后,应对车辆内部和容器表面进行擦拭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为500mg/L-1000mg/L,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2.运输过程要求

-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医用织物的包装完整,避免泄漏。如发现包装破损,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更换包装并对污染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运输车辆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医用织物与其他物品混装,防止交叉污染。同时,应注意控制运输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织物发霉变质。

3.运输记录

-建立医用织物运输记录制度,记录运输的时间、起点、终点、织物的种类和数量等信息。运输记录应保存至少两年,以备查询和追溯。

-如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如交通事故、织物泄漏等,应及时记录事故详情,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四、洗涤消毒管理

1.洗涤消毒流程

-医用织物进入洗涤消毒车间后,应先进行分类清点,再次核对织物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织物的材质、污染程度等选择合适的洗涤消毒程序。

-对于感染性织物,应先在预洗阶段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有效氯浓度为500mg/L-1000mg/L,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然后进行常规洗涤程序,包括主洗、漂洗、脱水等步骤。

-脏污织物可直接进行常规洗涤程序,但在洗涤过程中应加入适量的洗涤剂和消毒剂。洗涤剂应选择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产品,消毒剂可根据织物的情况选择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

-洗涤后的织物应进行烘干或晾晒,烘干温度应根据织物的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