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全程互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2026年文档.doc
地方高校全程互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创新是推动国家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对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的思考。[1]为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5―2025年)》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些均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2]地方高校受地方政府投入、办学基础、教学资源等要素制约,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培养区域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必须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为特色化、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指的是在某一学科或工作领域具有超乎常人的能力、表现出众、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能发挥领军作用的人才。就高校学生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则指专业知识基础深厚,科研创新能力居于领先地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也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文精神在培养对象上的体现。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3]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速带来的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矛盾,让国家早在2025年就将“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特殊培养决策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并于2025年起先后实施了系列改革政策,如“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25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以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其中建立荣誉学院的改革方式广为流行,浙江大学2000年率先建立“竺可桢学院”首开荣誉学院先河,引起各高校效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均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及办学基础,以实验班或荣誉学院的形式为载体,以“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为原则,以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抓手,开展课程改革、科研训练、国际交流等活动,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其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自由教育模式、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通识教育模式、南京大学“启明学院”的主动实践模式、匡亚明学院的大学科培养模式、竺可桢学院的交叉混合模式等,以其鲜明的特色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5]从实施效果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取得初步成效,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例,2026届近1000名毕业生中,有95.4%的学生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6]
二、拔尖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重要性及思路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内涵
培养机制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在遵循有关规律、确保内部组织和运行顺畅的基础上采用的方式、方法与手段。综合相关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指的是参与培养工作的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组织和人员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合作,通过完善培养过程制度,加强质量保障机制建设,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实践平台,有效培养拔尖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目标的过程和方式。[7]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都需要富有突出专业知识、卓越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的领军人才、行业精英,仅依靠39所985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也不利于高校发展。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地方高校占总比95%,中西部高校数量1363所,占全国总数的53.9%,但受国家教育资源投入、分配不均衡以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上相对滞后。因此,要提高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下功夫,着力构建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构建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地方高校实现拔尖创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它为改革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撑与科学合理的运行方式。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这两个要素的结合体,教育机制是指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8]二者结构相融,功能互补。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起步晚,培养质量与985高校及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观念制度革新和科学完善的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推进,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2.这能为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提供质量保障。在拔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