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日知录》三则示范课件.pptx

发布:2025-05-23约6.4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顾炎武

生平:(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另称为亭林先生。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先生”。主要文学主张:经世致用,文须有益于天下“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意也,乐道人之善也。”(《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12345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3、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检查预习-字音滑稽()围剿()奸佞()庶()民命途多舛()菑()畲()族装潢()潦()水衣裾()摭()谈剿()袭

检查预习-字音滑稽(jī)围剿(jiǎo)奸佞(nìng)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畲(shē)族装潢(huáng)潦(lǎo)水衣裾(jū)摭(zhí)谈剿(chāo)袭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名声的缘故啊。检查预习-字义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翻译下列语句

感悟并思考:本则的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怎样的文章才是有“益”的?能明道、纪政事、察民隐的文章。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的?正反论证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

内容小结:益损明道纪政察民道善怪力乱神无稽剿袭谀佞正反论证文须有益于天下主张作文要有益于天下

默读并感悟思考:著书之难,难在哪里?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举《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的例子有何用意?带着问题读:研读《著书之难》

内容探讨著书之难,难在何处?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内容探讨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为例?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著书之难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内容小结难自成一家古人今人所未及不可无力而能传速而不传对比创新著书要遵循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原则著述贵创新著书要自成一家之言

如何理解“经世致用”?文章是如何体现的?

讨论探究:

怎样看待当下盛行的网络小说?网络小说的存在有其合理性。01网络小说大部分都是“一次性阅读”,真正的经典并不多,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极少。02读网络小说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是一种消遣、一种娱乐。03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仍需要在经典的东西里面去找。04我们更需要读一些经典文学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05

课后作业:研读《文人之多》,探究文章如何体现作者“经世致用”思想的。

作者是如何批判那些“自命为文人者”的?作者心中的文人应该有什么标准?01引用刘挚、扬子云、黄鲁直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02最后引用《宋史》中的记载,表明了什么?03思考:1.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太多了吗?研读《文人之多》

文人之多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翻译

文人之多翻译“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