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节目电视传播探析.pdf
人物访谈节目电视传播探析
新闻媒体论文:人物访谈节目电视传播探析由硕士毕业论文中心,
硕士论文组整理提供,本文阐述了人物访谈节目电视传播探析
财经界成功人士的创业传奇、经营谋略、成功素质和人格魅力日
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近年来各级电视台纷纷推出财经人物访谈
节目,中央电视台有《对话》,京、津、沪电视台则有《财智人物》《时
代智商》和《财经人物》。很多城市电视台也不甘落后,如深圳电视台有
《财富大家》,大连电视台有《第一访谈》等等。但是这些节目无论是从
嘉宾选择上、内容上及节目形式上都呈现出同质化倾向,那么,如何扬长
避短,做好财经人物访谈节目呢?
嘉宾选择:遵循“新”、“近”化原则
作为精英取向的电视栏目,嘉宾的重量级、显著性是吸引观众
的重要因素,因此绝大部分财经人物节目都把目光瞄准全国甚至全球的财
经巨子。但是,必须看到,作为城市电视台,由于受传播区域和影响力的
限制,在嘉宾资源上与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台无法比拟。因此作为城市
电视台的财经人物节目,在嘉宾选择上应有自己的特别诉求,注意“新份
‘近”化原则。
所谓“新”是指“新闻性”,即选择嘉宾时应该看他是不是热
点新闻人物、热门经济话题或者某一新鲜经济现象的代表人物,这样呈现
给观众的就不仅是已经广为报道过的企业家的个人经历和个人素质,观众
还可以从中了解到经济热点的幕后故事,经济现象发生的背景分析或者热
门经济话题的研讨和前瞻,从而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2004年3月,大连电视台《第一访谈》栏目采访了原中国国际金
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许小年,作为财经界的名人,许小年一直是媒体
追逐的热点。不过,我们的采访选择的时机则是,他刚刚弃商从教,并且
第一次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职教授的身份公开亮相,人们正对他的去职
和前景颇多猜测,对这个问题他还从未正式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同时许小
年一直关注中国金融改革,而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正是中国
金融界点击率最高的热点新闻事件。我们就国有银行改革的思路、难点、
前景等问题对他进行采访,他的分析相当精到,并且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是“背水一战,这一仗肯定是要打赢的。”节目正好安排在中央电视台现
场直播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之后,许小年关于国有商业银行问题的分析及评
论与温总理的相关回答正是相符的,观众反映非常好。
所谓“近’提指“接近性”。就城市电视台的财经人物访谈节目而
言,接近性体现在“内州‘外”两个方面。
“外”是指外埠嘉宾,外埠嘉宾在满足上文所言“新”的条件
的同时,最好能与木地有所关联,比如其企业对木地有投资意向,或者与
木地企业有业务往来,或者已在木地布点;另外,节目所关注的经济现象
或者经济话题能对木地有所启迪或借鉴。比如我们曾采访过国内软件业的
领跑者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刘积仁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进军大连,
把大连作为东软的软件开发、出日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对他的采访不仅
可以让大连观众了解东软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大连软件
产业发展的脉络,节目播出后,大连观众尤其是IT界从业人员非常关
注。
“内”是指木地嘉宾,包括木地的企业家,木地热点经济事件
的当事人,经济学者和政府官等。木地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经营谋略;木
地企业的调整、改造、发展、扩张;木地经济现象的解析评说;木地经济问
题的剖析和对策;木地经济领域的发展前景和规划,这些都是木地观众尤
其是经济领域活跃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此做深入、翔实的报道对城市
电视台而言既是责任,也是优势所在,城市电视台财经人物节目不应在这
些方面留下空自点。
制作取向:注重个性化、故事性、电视化
如果说嘉宾选择是如何吸引观众的问题,那么,节目的制作取
向则是怎样留住观众的问题,即是节目的可视性问题。目前的财经人物节
目的主流样式都是谈话节目,或是一对一访谈,或是演播室对话,然后结
合少部分外景拍摄,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出现冗长、枯燥的毛病。
首先,应该寻求主持方式的个性化。作为城市台财经人物访谈
节目,应该根据木地的文化、风俗、城市特征,结合节目的定位和主持人
自身的教育背景、性格、气质,来确立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个性特征,并用
这种个性贯穿节目始终,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主持人就不是一个观
念、情感单一、个性模糊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