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究课题报告
目录
一、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二、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究中期报告
三、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四、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究论文
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古法造纸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技艺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古法造纸技艺面临着传承困境,急需加强保护与传承。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初中生进行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
古法造纸技艺源于我国东汉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技艺体系。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法造纸技艺逐渐被边缘化,传承人老龄化、技艺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古法造纸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梳理古法造纸技艺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技艺特点;
(2)探讨古法造纸技艺在初中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3)构建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体系;
(4)评估初中生对古法造纸技艺的认知、兴趣和传承意愿。
2.研究内容
(1)古法造纸技艺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技艺特点研究;
(2)初中生对古法造纸技艺的认知、兴趣和传承意愿调查;
(3)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策略研究;
(4)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效果评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古法造纸技艺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技艺特点;
(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初中生进行古法造纸技艺的认知、兴趣和传承意愿调查;
(3)实地考察:深入古法造纸技艺传承地,了解技艺现状,搜集相关资料;
(4)教学实践:在初中开展古法造纸技艺教学实践,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
(5)教学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评估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效果。
2.技术路线
(1)梳理古法造纸技艺相关文献,明确研究框架;
(2)设计问卷调查表,进行初中生古法造纸技艺认知、兴趣和传承意愿调查;
(3)开展实地考察,了解古法造纸技艺现状,搜集相关资料;
(4)构建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体系;
(5)实施教学实践,评估教学效果;
(6)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开题报告。
四、预期成果与研究价值
1.预期成果
(1)完成对古法造纸技艺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技艺特点的深入研究,形成系统的文献资料;
(2)收集并整理初中生对古法造纸技艺的认知、兴趣和传承意愿的实证数据,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3)构建一套适用于初中社会实践的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实践活动方案等;
(4)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一系列教学案例和评估报告,为教学效果提供量化分析;
(5)撰写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包括研究背景、目标、内容、方法、技术路线、预期成果、研究价值等。
2.研究价值
(1)文化价值:通过对古法造纸技艺的深入研究与教学实践,有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2)教育价值:将古法造纸技艺引入初中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3)社会价值:通过研究,提升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促进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4)学术价值:本研究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五、研究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第1-3个月):进行文献研究,梳理古法造纸技艺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技艺特点;设计问卷调查表,进行初中生古法造纸技艺认知、兴趣和传承意愿调查;
2.第二阶段(第4-6个月):开展实地考察,了解古法造纸技艺现状,搜集相关资料;构建初中社会实践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体系;
3.第三阶段(第7-9个月):实施教学实践,开展教学活动,记录教学过程,搜集教学反馈;
4.第四阶段(第10-12个月):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六、经费预算与来源
1.经费预算
(1)文献资料费:1000元;
(2)问卷调查印刷费:500元;
(3)实地考察交通费:1500元;
(4)教学实践材料费:2000元;
(5)教学评估费:1000元;
(6)研究报告印刷费: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