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pdf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评
1.导论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s)理论或学说一直是区域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
区域科学中研究问题的起点就是哪些因素影响了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即解释集聚的
如何产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理论或学说更是成为了区域科学研究的
重要课题。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
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出现的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geographical
proximity),这些不同规模等级的、不同类型的关联企业和其发展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
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种空间集聚体,它代
表着介于市场和企业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为什么会产生产业集群?
它的演变过程如何?如何通过产业集群这种经济组织形式来培养区域的创新优势,增强产
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众多产业集群现象的理性思考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
展。本文将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动态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介绍不同学者的主要观点,
并作出较为科学的评析
2.国外传统主流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发展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理论,也是区域均衡协调
发展、区域产业布局与集聚、区域经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论。由于区位理论必然把
空间和时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区域理论取得发展的同时,也促进
了人们对产业集群的理论思考
2.1成本决定论的产业集群理
该理论研究的是在特定区位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类活动可能获得的
更大成本节约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该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但是其理论渊
源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Thünen的经济思想。Thünen于1826年完成了
《孤立国》一书,在该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但该模式也存不足:它只揭
示了经济活动从中心向外扩散的向心力,并没有考虑到将经济活动拉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心
的向心力。Thünen似乎也意识到了该模式存在的不足。因此,Thünen(1966)在该书里接下
来论述了导致产业集聚的向心力量:(1)只有大规模的工业企业采用节约劳动的机器设备
的生产方法才是有利可图的,因为这有利于对劳动力的合理使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
低产品成本;(2)工业企业的规模水平依赖于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需求;(3)具有规模水平
的工业企业只有位于具有众多产业部门集聚的城市中心才能生存下去,劳动分工与工厂的
规模水平存在着紧密的联系;(4)由于采用机器设备生产机器设备的方法,机器设备本身
是众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而这只有在产业集群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下才能被有效生产
出来。技术创新不断增加机器设备的复杂程度,而机器设备越是复杂,对产业集聚的要求
性也就越高。杜能(1966)同时论述了交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城区的产业集聚。然而,
Thünen最终未能将它的一元中心空间经济理论与产业集群的有关经济思想统一起来,建立
起孤立国的非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我们知道,Thünen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德国工业革
命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所分析的产业集聚涉及到了产业关联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因此,
Thünen不但是区位选择论的鼻祖,也是产业集群理论的鼻祖,他为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奠
定了第一块“基石”。并且,Thünen的一般均衡模型得到了长达十年的经验数据的验证,
难怪Sehumpeter(1954)称Thünen为计量经济学的先躯,Fujita、Krugman(2004)也称他为
可计算地理一般均衡模型的先躯。Weber(1909,1929)是较早而较为完整、系统地提出
产业区位论并对工业区位进行规范研究的经济学家,并首次提出了“集聚经
济”(agglomerationeconomies)的概念。他从微观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
否相互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探讨了产业集聚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
规则。之后,Hoover(1936)修改了韦伯的体系,他考虑了更为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
中投入的替代物和规模经济。他认为,任何一种产业都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即
单个工厂、商店等的规模经济、单个联合企业体的规模经济以及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