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分类及护理.pptx
传染病的分类及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传染病概述
02
传染病分类标准
03
护理总则
04
不同传播途径护理要点
05
特殊人群护理重点
06
应急处理与上报
01
传染病概述
基本定义与特征
01
传染病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02
传染病特征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主要传播途径
6px
6px
6px
主要通过飞沫、尘埃等媒介传播,如流感、肺结核等。
空气传播
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传播,如乙肝、艾滋病等。
血液及体液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环境等传播,如皮肤病、性病等。
接触传播
01
03
02
通过昆虫、动物等媒介传播,如疟疾、鼠疫等。
媒介传播
04
防控核心意义
及时发现、隔离和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的传播。
控制传染源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如消毒、杀虫等。
通过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等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免受传染病的威胁。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维护公共卫生
02
传染病分类标准
如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细菌性传染病
如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由真菌引起的疾病。
真菌性传染病
01
02
03
04
如流感、麻疹、肝炎等,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病毒性传染病
如疟疾、血吸虫病等,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寄生虫传染病
按病原体类型分类
如流感、肺结核等,通过空气飞沫或呼吸道吸入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
按传播途径分类
如霍乱、伤寒、痢疾等,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
如皮肤癣、梅毒等,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传染病
如疟疾、斑疹伤寒等,通过昆虫叮咬传播。
虫媒传染病
按法定管理等级分类
如鼠疫、霍乱等,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
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
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为监测管理的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
03
护理总则
基础隔离措施
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患者,需要隔离治疗,避免与健康人接触,减少病菌传播。
对于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如皮肤接触、飞沫、呼吸道分泌物等,应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避免空气污浊和过度拥挤。
隔离患者
接触传播预防
环境控制
防护用品规范使用
穿戴防护用品
根据需要,穿戴手套、隔离衣、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减少皮肤接触传播。
03
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应当佩戴口罩,以防止呼吸道传播。
02
戴口罩
手卫生
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
01
消毒灭菌流程
物品消毒
患者使用的物品、器具等,应当及时消毒,以减少病菌的存活时间。
01
环境消毒
对于患者所处的环境,应当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环境中的病菌。
02
垃圾处理
对于患者的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应当进行分类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03
04
不同传播途径护理要点
呼吸道传染病护理
定期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新鲜,降低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接触患者时要戴口罩,并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防止病原体通过口鼻进入体内。
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与患者接触的机会。
戴口罩和勤洗手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和继发感染。
呼吸道护理
01
02
04
03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消化道传染病护理
给患者提供干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减少胃肠道负担。
饮食卫生
患者的餐具要单独使用,每次用后要煮沸消毒,防止病原体通过餐具传播。
患者的排泄物要用专用便器或马桶,并加入适量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
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防止口腔感染。
餐具消毒
排泄物处理
口腔护理
血液传播疾病护理
血液管理
皮肤黏膜保护
血液制品安全
性行为管理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采血等操作,必须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使用血液制品时,要确保来源可靠,经过严格检测,避免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制品。
注意保护患者的皮肤黏膜,避免破损,防止病原体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
血液传播疾病往往与性行为有关,因此,要教育患者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减少性伴侣数量。
05
特殊人群护理重点
儿童传染病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儿童感染传染病后,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
隔离治疗,防止传播
及时将患儿隔离,避免与健康儿童接触,防止疾病传播。
合理饮食,增强抵抗力
为患儿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增强其抵抗力。
保持卫生,预防并发症
保持患儿身体清洁,定期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