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患者气囊管理.pptx
气管插管患者气囊管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气囊的基本功能与重要性
气囊压力管理的核心原则
气囊护理的临床操作要点
并发症预防与综合护理措施
特殊场景与进阶管理
01
气囊的基本功能与重要性
PART
气管插管后,气囊可以起到固定导管的作用,防止其上下滑动或意外脱出,确保导管在气管内的正确位置。
固定气管导管防止移位
气囊充气后,可以有效填充气管与导管之间的空隙,减少导管的移动,保持气道的稳定性。
气管导管固定后,有利于患者的转运和护理,降低因导管移位而引发的并发症。
防止漏气(机械通气/氧疗效率保障)
01
02
03
气管插管后,气囊可以封闭气道,防止气体从导管与气管之间的间隙泄漏,保证机械通气或氧疗的效率。
漏气会导致潮气量不足,无法满足患者的通气需求,影响氧疗效果。
气囊还可以减少上呼吸道的解剖死腔,提高吸入氧气的浓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
阻隔口咽分泌物及胃内容物误吸
气囊还可以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通过口咽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气囊可以有效阻隔这些分泌物和胃内容物的进入,降低误吸的风险。
气管插管后,患者的口咽分泌物和胃内容物容易通过导管与气管之间的间隙进入气道,引发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01
02
03
02
气囊压力管理的核心原则
PART
理想压力范围(25-30cmH₂O)
保持气囊密封
确保气囊与气管壁之间的密封性,防止口腔分泌物和胃内容物误吸入气道。
避免气囊对气道黏膜的压迫
确保通气效果
在保持密封的同时,尽量降低气囊压力,减少对气道黏膜的压迫和损伤。
保持合适的气囊压力,确保有效通气,同时避免气囊过紧导致呼吸道梗阻。
1
2
3
压力过高的危害(黏膜缺血、坏死)
气道黏膜受压
气囊压力过高,会导致气道黏膜受压,影响黏膜的血液循环,甚至导致黏膜缺血坏死。
气管狭窄
长期高压力的气囊压迫,可能导致气管狭窄,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
气流受阻
过高的气囊压力可能使气流受阻,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误吸风险增加
气囊压力过低,无法有效封闭气道,容易导致口腔分泌物和胃内容物误吸入气道。
压力过低的后果(误吸、VAP风险)
VAP风险增加
误吸的口腔分泌物和胃内容物含有大量细菌,可能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通气效果不佳
气囊压力过低,可能导致通气效果不佳,无法满足患者的通气需求。
03
气囊护理的临床操作要点
PART
定时放气
放气时要缓慢进行,以免引起患者剧烈咳嗽或呼吸困难。
放气操作
定时充气
放气后应及时重新充气至适宜压力,确保气囊密封性。
每4-6小时进行一次放气,放气时间5-10分钟,避免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黏膜。
定时放充气
手动测压表
使用手动测压表进行气囊压力监测,操作简便,但需频繁校准。
自动测压装置
采用自动测压装置进行气囊压力监测,可连续、准确地监测压力变化,确保气囊压力处于适宜范围。
压力监测方法
充气量控制
充气量要适中,避免过度或不足。充气过多会导致气管黏膜受压,充气不足则无法保证密封效果。
充气量适度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气囊充气量,确保气囊压力始终处于适宜范围。
动态调整
充气后要检查气囊是否漏气,如有漏气需及时补充充气,以保证气囊的密封性。
避免漏气
04
并发症预防与综合护理措施
PART
预防气道黏膜损伤(压力监测+交替减压)
持续监测气囊压力
确保气囊压力在适宜范围内,避免压力过高导致气道黏膜受压缺血。
定时交替减压
选用低压高容气囊
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气囊交替减压,以缓解气道黏膜的压迫。
可降低气囊对气道黏膜的压迫,减少黏膜损伤。
1
2
3
减少误吸风险(避免经口进食、床头抬高)
避免经口进食
气管插管患者应通过鼻胃管或肠外营养等方式,减少经口进食导致的误吸风险。
床头抬高
将患者床头抬高一定角度,有利于降低胃内容物反流,从而降低误吸风险。
口腔护理
定期清洁患者口腔,以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
定时吸痰
根据患者需要定时吸痰,以保持气道通畅,防止痰液堵塞。
保持气道通畅(结合吸痰、湿化、雾化)
气道湿化
通过湿化器或雾化器,将水分直接送入患者气道,以保持气道湿润,有利于痰液排出。
雾化吸入
根据需要定期为患者雾化吸入药物,以稀释痰液,减轻气道炎症和水肿,提高吸痰效果。
05
特殊场景与进阶管理
PART
吞咽障碍患者的气囊管理策略
抬高气囊压力
吞咽障碍患者易造成误吸,通过抬高气囊压力可防止食物或呕吐物进入气道。
03
02
01
定期评估吞咽功能
吞咽障碍可能是暂时的或永久的,需定期评估以调整气囊管理策略。
选择合适的经鼻气管插管
经鼻气管插管可减小对吞咽的影响,便于患者进食和口腔护理。
定期检查气囊压力
长期插管易导致气管壁受压坏死和气囊老化,需定期更换气管插管。
定期更换气管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