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管道安全管理.pptx
普外科管道安全管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风险评估体系
03
安全护理要点
04
操作规范流程
05
并发症处置
06
质量监控体系
01
管道分类与适应症
01
管道分类与适应症
PART
胃肠减压管应用规范
胃肠减压管主要应用于消化道手术及胃肠减压
消化道手术前后,放置胃肠减压管可减轻胃肠胀气,有利于手术操作;胃肠减压则可通过管道将胃肠道内气体和液体抽出,减轻腹胀。
放置方法和注意事项
管道维护和拔管指征
胃肠减压管应放置于胃腔或十二指肠内,确保管道通畅,避免扭曲、压迫;固定牢靠,避免滑脱;定期更换,防止感染。
每天检查管道是否通畅,记录引流物的性质、颜色和量;当胃肠减压管引流物减少或消失,且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可适时拔管。
1
2
3
腹腔引流管选择标准
腹腔引流管种类及适应症
引流管拔除指征
引流管放置位置和数量
根据手术部位和引流目的,选择合适的腹腔引流管,如片式引流管、管状引流管等,以确保引流通畅。
腹腔引流管应放置在手术野最低位,以充分引流腹腔内积液;数量应根据手术情况而定,避免过多或过少。
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腹腔引流物减少且颜色变浅,可考虑拔除引流管。
特殊导管使用指征
对于无法经口进食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可通过肠内营养导管给予营养支持,如鼻胃管、鼻肠管等。
肠内营养导管
胆道手术或胆道梗阻时,需放置胆道引流导管,以引流胆汁,降低胆道压力,促进胆道恢复。
胆道引流导管
胰腺手术或胰腺炎时,需放置胰腺引流导管,以引流胰液,减少胰液对胰腺和周围组织的腐蚀,促进胰腺恢复。
胰腺引流导管
02
风险评估体系
PART
管道固定方式
评估管道的固定是否稳固,是否存在松动或移位的风险。
管道滑脱风险评分
01
患者活动度
评估患者活动度,是否容易导致管道脱落或移位。
02
管道类型与材质
评估管道的类型和材质,是否存在易滑脱的特性。
03
医护人员操作熟练度
评估医护人员对管道操作的熟练程度,以降低管道滑脱的风险。
04
感染危险因素识别
患者卫生状况
评估患者的个人卫生状况,是否容易引发管道感染。
管道消毒措施
评估管道的消毒措施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有效地预防感染。
管道留置时间
评估管道留置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感染风险越高。
医护人员无菌操作
评估医护人员在管道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以预防交叉感染。
压力性损伤预警机制
压力性损伤预警机制
压力监测
预防性护理
定时评估
报警系统
实时监测管道对周围组织的压力,确保压力处于安全范围。
定时评估患者的管道压迫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压力性损伤。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如定期更换管道位置、使用减压装置等。
设置报警系统,当压力超过安全范围时及时提醒医护人员采取措施。
03
安全护理要点
PART
双固定技术实施
双固定方法
将引流管或管道在皮肤上双重固定,以减少管道移动和滑脱的风险。
固定后检查
双固定技术定义
将引流管或管道在皮肤上双重固定,以减少管道移动和滑脱的风险。
将引流管或管道在皮肤上双重固定,以减少管道移动和滑脱的风险。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透明度、气味等,及时识别异常情况。
引流液性质
记录引流液的量,判断引流量是否过多或过少,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引流液量
引流液颜色变深或变浅,可能意味着感染、出血等情况,需及时采取措施。
引流液颜色变化
引流液观察标准
冲管频率与压力控制
冲管频率
根据管道类型和治疗需求,设定合理的冲管频率,以保持管道通畅。
01
冲管压力
冲管时选择合适的压力,既要保证管道通畅,又要避免对管道和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02
压力监测
定期进行压力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冲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03
04
操作规范流程
PART
置管无菌操作要求
手术前准备
医护人员需进行严格的消毒,穿戴无菌手套和口罩,准备无菌的置管包和器械。
01
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置管,避免污染和感染,确保导管位置正确,固定导管并连接引流袋。
02
置管后监测
定期观察置管部位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等异常现象,及时进行处理。
03
置管过程
导管维护SOP
皮肤护理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更换引流袋,避免过度牵拉和扭曲导管。
导管固定
日常维护
保持置管部位的皮肤干燥、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防止皮肤感染。
采用适当的固定方法,防止导管滑脱和移位,确保导管安全。
紧急拔管处置预案
患者出现严重感染、导管堵塞、导管异位等情况,需立即拔管。
紧急拔管指征
由专业医护人员迅速、轻柔地拔出导管,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
拔管操作
对拔管部位进行妥善处理,防止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拔管后处理
05
并发症处置
PART
导管相关性感染处理
感染识别
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血象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症状。
01
抗生素治疗
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