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通信机房的微振控制施工技术.doc

发布:2025-05-22约1.8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通信机房的微振控制施工技术

通信机房的微振控制施工技术对于保障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以下是相关关键技术:

机房选址与规划阶段

-场地勘察:施工前需对机房选址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场地的地质结构、土壤类型及承载能力等参数。避开地震活动带、大型机械设备作业频繁区域以及存在地下空洞等不良地质条件的地段,防止因周边环境振动对机房产生影响。

-合理布局:根据通信设备的类型、数量及工作特点,对机房内部进行合理布局。将对振动敏感的核心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等)集中放置在远离机房外墙、大型空调机组、电梯等可能产生振动源的区域。同时,考虑设备的散热、维护需求,预留足够的空间,避免设备过于紧凑导致相互间振动干扰。

基础隔振技术

-浮筑地面

-在机房地面施工中,采用浮筑地面技术是有效隔离外界振动传入机房的方法之一。首先在原地面铺设一定厚度(通常为100-150mm)的弹性减振垫层,如橡胶垫、玻璃棉毡等,其作用是切断地面振动的传播路径。

-然后在减振垫层上浇筑钢筋混凝土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浮筑”结构。混凝土板的厚度和配筋应根据机房的规模、设备重量等因素进行设计计算,一般厚度不小于150mm,以确保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设备基础隔振

-对于通信机房内的大型设备,如UPS电源、空调机组等,需为其设置独立的基础隔振装置。常见的隔振装置有橡胶隔振垫、弹簧隔振器等。

-在设备基础施工时,根据设备的尺寸和重量,在基础底部预留合适的安装位置,将隔振装置安装在基础与地面之间。橡胶隔振垫具有良好的阻尼特性,能有效吸收和衰减中高频振动;弹簧隔振器则对低频振动的隔离效果较好,可根据设备振动的频率特性选择合适的隔振装置或组合使用。

结构减振技术

-机房结构加固

-对机房的主体结构进行适当加固,提高其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减少外界振动对机房内部的影响。例如,对机房的框架柱、梁等结构构件采用增大截面法、粘贴碳纤维布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

-在机房墙体施工中,采用轻质、高强且具有一定减振性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既能减轻结构自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阻隔外界振动。

-减振吊顶

-安装减振吊顶可有效减少来自机房上部楼层或屋面的振动传递。在吊顶龙骨与楼板之间设置减振吊钩或橡胶减振垫,切断振动的刚性连接路径。吊顶材料可选用具有一定吸声、减振性能的矿棉板、纤维水泥板等,不仅能降低振动噪声,还能满足机房的防火、防潮等要求。

空调与通风系统减振

-空调设备隔振

-通信机房的空调机组是主要的振动源之一,对其进行有效的隔振处理至关重要。空调机组应安装在专用的减振台座上,台座与地面之间设置橡胶隔振垫或弹簧隔振器,确保机组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得到有效隔离。

-空调机组的进出口管道应采用柔性连接,如橡胶软接头等,避免因管道刚性连接将机组振动传递至整个系统。同时,对管道进行合理的支吊架设计,采用减振吊架支撑管道,减少管道振动对机房结构的影响。

-通风管道减振

-通风管道在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振动和噪声,可在通风管道的内壁粘贴吸声材料,如玻璃棉、聚酯纤维吸音板等,吸收管道内气流产生的噪声和振动能量。

-在通风管道的吊架和支架处设置橡胶减振垫或弹簧减振装置,减少管道振动向建筑结构的传递。此外,合理设计通风管道的走向和风速,避免管道内气流产生剧烈的紊流和振动。

施工过程中的振动监测与控制

-振动监测

-在通信机房施工过程中,设置振动监测点,采用专业的振动监测仪器,如加速度计等,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振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振动的幅值、频率等参数,及时掌握振动变化情况。

-根据监测数据,分析振动源及振动传播路径,判断振动是否对机房施工和设备安装造成影响。当监测到振动超标时,应立即停止相关作业,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施工工艺控制

-在机房设备安装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工艺,确保设备安装牢固、水平度和垂直度符合要求。例如,设备的地脚螺栓应拧紧,避免设备运行时因松动产生额外的振动。

-在进行电气布线、管道安装等作业时,避免对已安装的减振装置和结构造成破坏。同时,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同工种之间的相互干扰,降低振动产生的可能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