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编制说明-用于高动态范围反射率表面测量的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校准方法.pdf

发布:2025-05-20约2.8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团体标准根据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关于《用于高动态

范围反射率表面测量的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校准方法》团体

标准立项的公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责起草,北京航

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成都飞

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所、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编制。

2.工作简要过程

本标准经起草、撰写、审核等多个步骤。其中起草阶段

针对生产实践的现实问题,提出标准方向;撰写阶段成立标

准技术总结与撰写团队,整合各单位技术成果、总结技术内

容,对术语和步骤进行规范;审核阶段交予专家组不断审核

修订,最终形成本标准。

(1)2016年~2020年,以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的高

动态范围反射率表面零件三维测量实际应用情况出发,联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团体标准编制小组,小组成员对工厂

生产检测现状及行业内使用者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组织相关

人员制定相应技术参数,其参数包括精度等的调查,并参考

国内外相关标准,于2020年6月形成了标准初稿。

(2)2020年~202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邀请北

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成

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

研究所、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分批多次在

线上对标准进行讨论。

(3)2023年1月~12月,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对编写标

准的进度计划、人员分工、参加起草单位进行了落实。编制

小组按计划进行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

(4)2024年1月~2024年12月,标准编制小组对标准初稿

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5)2025年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向中国光学工

程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递交立项申请。

3.工作组成员

赵慧洁、姜宏志、李旭东、缪寅宵、杨奕、刘丽霞、回

天力、李本军、朱绪胜、杨永军、孙安斌、金凤昕、戴明

负责人:赵慧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责标准及编制

说明的编写和修改、处理专家意见等工作。

姜宏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与标准的现场试验研究

和标准编写。

李旭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与标准的现场试验研究

和标准编写。

缪寅宵: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参与标准的现

场试验研究和标准编写。

杨奕: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参与标准的现场

试验研究和标准编写。

刘丽霞: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参与标准的现场试

验研究和标准编写。

回天力: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参与标准的现场试

验研究和标准编写。

李本军: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标

准的现场试验研究和标准编写。

朱绪胜: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标

准的现场试验研究和标准编写。

杨永军: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参与标准编写。

孙安斌: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参与标准编写。

金凤昕: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标准编

写。

戴明: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标准编写。

二、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编制基本原则:以《用于高动态范围反射率表面

测量的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校准方法》的前期应用为基础,

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

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起草,具有规范性;规定明确且

无歧义的条款;清楚和准确;能被未参加标准编制的专业人

员所理解;标准内容便于实施。

三、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

本标准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高动态范围反射率球标准器校准法、高动态范围反射率球板

标准器校准法、高动态范围反射率平面标准器校准法及校准

结果、复校时间间隔等内容。

标准主要内容根据起草团队研究成果和测试结果,参考

并与现有标准规范保持一致。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如下:

(1)范围:规定了用于高动态范围反射率表面测量的结

构光三维测量系统的校准方法和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列举了标准需引用的规范或标准;

(3)术语和定义:定义了用于高动态范围反射率表面测

量的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校准方法中涉及的各类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