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设计说明文档.doc
外框尺寸可根据元件摆放做适当调整,但长度不要超过18cm。左边的两个DB26接头和下部的PCI接口位置保持现状不变,T1、T2、D1~D32放在bottom层。
6层板,层顺序依次为top-gnd-sig2-sig3-power-bottom。
覆铜层为:topgndpowerbottom,覆铜层线间距12mil。sig2与sig3层不做整层覆铜,但在边缘四周做30mil线宽的封闭包地处理。
一般数据线宽度控制在6mil,所有时钟线、控制线、复位线控制在8mil。电源线尽量加粗。线间距整板控制在6mil。BGA下的线宽为5mil,BGA下的线间距为4.5mil。
BGA下的过孔内径为10mil,外径为18mil,不要再在电、地层单独分出其他内径的孔。其余的过孔为14/28mil,电源局部适当加大。只有BGA下的过孔属性为FloodOver,其余地方的过孔属性为Diagonal。
小的阻容元件全都放在bottom层,top层只放IC芯片和大的分立元件。
阻抗控制参考平面为gnd和power层
信号线连接点做泪滴处理。
距离板四周边缘3mm以内不要放置表贴元件。阻容元件尽量放置在底层,IC芯片全部放置在表层,BGA外围3mm内不要放置元件。
各BGA器件不要放置在板子的中心位置,可以向左或向右做适当调整。
top层与bottom层做mark点。板卡四个角作1mm圆角处理。
U2、U3fanout考前须知:
最外侧的2圈BALL不需要打过孔,直接从顶层Fanout出去。
内侧的1圈BALL根本都是电源或地,直接打过孔连接到电源或地。
中间2圈的BALL通过过孔从底层Fanout出去。
U2/U3PCBFanout参考设计图
DDR2SDRAM〔U8、U9、U10、U11〕及相关控制芯片〔U2、U3〕布线考前须知:
建议板级布线遵循SSTL-18信号布线设计标准。
U2和U3每个VREF管脚上增加去耦电容;VREF走线宽度尽量宽,建议将VREF在电源层通过铜皮布线,且不能作为信号线的参考平面,与其他信号线间隔20-25mil。
DDRSDRAM应尽量靠近U2/U3,2片并联形成星形拓扑结构,保证分支走线尽量短并要求等长。
所有DDR2信号走线必须分布在邻近地平面的走线层,防止信号走线穿越电源或地分割区域,必须保证DDR2信号走线都有完整的参考平面,传输线阻抗控制在50Ω±10%。
所有信号线尽量短,并且在走线路径上尽量少打过孔,保证走线阻抗的连续性。
相邻信号走线间距保持在2~3倍线宽;DDR2信号与非DDR2信号走线间隔至少20mil。
防止时钟信号紧邻数据、地址总线;防止地址信号紧邻数据信号。
蛇形线间隔20mil。
对于数据信号线DDR2_DQ[0:31]及数据选通信号线DDR2_DQS[0:3],33Ω串联匹配电阻尽量靠近U2/U3。
对于控制信号线DDR2_CKE、DDR2_BA[0:2]、DDR2_CS#、DDR2_RAS#、DDR2_CAS#、DDR2_WE#、DDR2_ODT,与地址信号线DDR2_ADDR[0:13],33Ω串联匹配电阻应在分支点前并尽量靠近U2/U3,分支点到DDR2SDRAM端的分支走线尽量短并要求等长。
对于时钟/数据掩码信号线DDR2_CLK[0:1]/DM[0:3],22Ω串联匹配电阻尽量靠近U2/U3端口,保证时钟走线差分阻抗100Ω;DDR2_CLK除了FANOUT外,不要增加额外的过孔;DDR2_CLK走线与其它走线满足“3W规那么”;DDR2_CLK走线不要跨分割,以地为参考平面。
DDR2接口中的每一对时钟信号线DDR2_CK0、DDR2_CK0#与DDR2_CK1、DDR2_CK1#应该严格等长,偏差范围为±50mil,并且建议DDR2_CLK的走线长度小于4.5inch。
DDR2_DQS[0:3]以DDR2_CLK时钟走线长度为参照进行走线,其走线长度相对于DDR2_CLK的走线长度允许的偏差为:±200mil;DDR2_DQS[0:3]之间的走线偏差为:±100mil。
DDR2_DQ[0:7]以DDR2_DQS0的走线长度为参照进行走线,其走线长度相对于DDR2_DQS0的走线长度允许的偏差为:±200mil;DDR2_DQ[8:15]以DDR2_DQS1的走线长度为参照进行走线,其走线长度相对于DDR2_DQS1的走线长度允许的偏差为:±200mil;DDR2_DQ[16:23]以DDR2_DQS2的走线长度为参照进行走线,其走线长度相对于DDR2_DQS2的走线长度允许的偏差为:±200mil;DDR2_DQ[24:31]以DDR2_DQS3的走线长度为参照进行走线,其走线长度相对于DDR2_DQS3的走线长度允许的偏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