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共5页文档.pdf

发布:2025-05-15约3.3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目前,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形势严峻,影响因素众多,以政治教育为

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的传统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其工作方法偏重于灌

输式教育和规范式约束,处理问题比较滞后并且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

参与性,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①。而学校社会工作的人文关怀理念

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它对学生问题介入的预防性、发展性、补救性的服务

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②。

同时,学校社会工作不同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从“个体适应社会”

的微观角度、个体的心理机能的病理学上寻找问题的原因,进行“助人自

助”式的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是从社会环境或社会改良的宏观角度,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人关怀”基础上,在利他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

专业助人的服务活动。因此,在解决学习问题时学生更容易接受学校社会

工作的方法,也更易于溶入介入的氛围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社会工的实质就是在学校领域内提供服务,其对象是学校的全体

学生,特别是是一些问题学生。社会工作者通过协调学生与家庭、学校及

社区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适应学校,适应社会,挖掘

其潜能,从而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与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一致的,二者都是协助学生为现在及未来可能面对的社会生活做准备,以

此培养健康的人格,培养积极品质,优化社会关系,促进学生可以获得满

意与幸福的人生③。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必要性

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当今大学生处在一

第1页

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来自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情感等方

面的问题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依靠高校学生工作难以化解和彻底解决学

生的学习倦怠问题,难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高校学生工作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学生工作即除专业教学外的所有校内活动的服

务与管理工作;狭义的高校学生工作即一般认为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及管理工作④。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难以解决学习倦怠现象。

(一)高校学生工作不利于解决学习倦怠

首先,高校面临学生工作人员(主要是辅导员)不足的困境,在解决

学习倦怠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目前,高校都配置了?o导员,但辅导员人数

远远不足。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尚可完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学

习督促方面则难以满足。虽然学校的每个班级都配置一名班主任,班主任

多是从事教学人员,他们从事教学的同时还有科研的压力,多数教学人员

不愿做班主任,即使做了,为学生全面服务的意识也是淡薄的。量大,任

务重,学生问题的多元化,让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学习

倦怠的产生,对已经产生学习倦怠的学生,起不到有效的治疗效果,难以

满足学生学业辅导的需要。

其次,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不利于学习倦

怠问题的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以政治教育为主,以班级为

单位,偏重于灌输式、规范式、灭火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和主动

性参与。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学生已经产生学习倦怠,

再开始教育,已经晚矣。并且在学习倦怠的干预方面,缺乏专业的、个体

的、小组的辅导和服务,不利于学习倦怠问题的解决。

第2页

(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难以解决学习倦怠

据研究学习倦怠学生大多由一定的心理问题引起,心理健康工作则显

得尤为重要。但高校内设置的心理健康工作部门却难以解决学生学习倦怠

问题。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部门在工作上采用类似门诊的方式,仅关注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忽略了中观和宏观层面,难以关注到学生倦怠群体

的预防和发展。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部门采用“坐诊”的方式,要求学生主动求助,

不会主动寻求要帮助的学生。而学生在心理问题治疗上往往主动性较差,

从而造成了“有医无患”的现象,不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造成资

源的浪费。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广泛运用于各层次学校的学生工作之中,并取得了显著

的效果。学习倦怠作为学生主要问题之一,学校社会工作以其“友好”

的工作方法和综合性的工作机制在解决学生学习倦怠问题上具有极大的

可行性。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利于解决学习倦怠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在解决学生问题过程中,从社会工作观点出发,采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