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doc

发布:2025-05-17约1.09万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读书报告

课题名称: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班级:064091

姓名:吴浩

学号:20091004040

指导老师:胡祥云

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吴浩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专业)

摘要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石油、煤炭、采空区调查、地热普查等重要领域,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发展。本文着重针对地震勘探过程和技术的发展几个重要阶段及应用进行展开。

关键字地震勘探三维地震石油勘探煤矿发展与应用

1引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性质研究地下矿床和解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应用领域广泛,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分层详细和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趋势得到加强。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通常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后,被布置在井中或地面的地震检波器及专门仪器记录下来,这些地震拨携带有所经过地层的丰富地质信息,计算机对这些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分析,并用计算机进行解释,便可知道地下不同地层的空间分布,构造形态,岩性特征,直至地层中是否有石油、天然气、煤等,并可解决大坝基础,港口,路,桥的地基,地下潜在的危险区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环境保护,考古等问题。

2地震勘探过程及发展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地震数据采集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一般地讲,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成本占勘探成本的80%左右,因此世界各国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不断研发、更新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地震仪作为地震勘探的核心设备,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先后经历了光点记录、模拟磁带记录、数字地震仪、遥测数字地震仪、基于△Σ技术的24位A/D型遥测数字地震仪和全数字地震仪等6个标志性的更新换代。纵观近5a来地震勘探仪器的技术变迁和发展,可以看出:以24位A/D技术(△Σ技术)、数字传感技术(MEMS技术)、网络遥测技术、光纤通讯技术、数字存储技术、高速超大规模硬件技术、硬件功能软件实现技术和超万道大容量采集技术为代表,地震仪器的研发广泛融合了地震勘探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的新成就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不断涌现的新发明,向着技术指标越来越高、工作速度越来越快、采集和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可靠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好、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单道成本越来越低的方向迅猛发展。伴随着地震仪器的技术进步,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在继续扩大原有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成果应用范畴的基础上,从采集思路上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地震采集、处理与解释一体化的总体思路,从采集技术上更多地强调单点(震源)、单道(检波器)、高密度(小道距、小线距)、高保真的采集模式,在采集方法上从最初的小道数二维地震逐渐发展到大道数三维地震、时延地震(四维地震)、矢量地震(三维多波)等;另外,在野外数据采集时,加强了采集方案优化论证、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和定向照明设计、现场监控处理等基础环节的工作。总之,地震野外数据采集的装备与技术能力,目前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全球范围内的沙漠、平原、山地、丛林、湖泊、海洋等作业环境的需要,在国内外能源地震勘探领域(油气、煤炭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能源地球物理勘探的核心技术。

地震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的任务是加工处理野外观测所得地震原始资料,将地震数据变成地质语言──地震剖面图或构造图。经过分析解释,确定地下岩层的产状和构造关系,找出有利的含油气地区。还可与测井资料、钻井资料综合进行解释(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进行储集层描述,预测油气及划定油水分界。目前,无论是石油还是煤炭地震勘探的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可以用“信噪比低”、“埋藏较深”、“条件困难”和“隐蔽性强”这几个特点来描述,这几个特点反映到地震数据处理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