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的机制与策略研究.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的机制与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研究现状:
目前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学界对跨学科学习研究较多,如我国学者张华认为跨学科学习是基于跨学科意识,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观念及跨学科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的课程与学习取向;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首席专家鲍克斯曼斯勒将跨学科学习定义为个人和群体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已确立的领域中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整合起来的过程,旨在促进学习者理解一个主题的基础性和实践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更加明确了跨学科学习要与某个学科主题相联系,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方面,已有研究对民族地区特色社会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和整理不够深入。例如,对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田野调查发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师资数量不足、素质相对较低、教师结构不合理、区域内部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此外,整合过程中的学科壁垒难以跨越也是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之一。虽然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之间的课程整合,但从简单的跨学科知识技能拼盘转向问题解决的跨学科知识技能整合和价值关切仍面临挑战。
选题意义:
有助于丰富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将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可以为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可以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价值关切,通过整合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价值:
从理论上,丰富和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理论体系。本研究将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探讨其机制与策略,为民族地区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丰富和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上,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具体的课程开发案例和经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研究将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总结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具体的课程开发案例和经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的机制与策略,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深入挖掘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资源,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构建整合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估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的效果。
2.研究内容
挖掘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资源: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收集整理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包括传统的家庭生活、村社的日常生活、宗教祭祀、年节庆典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有组织地培训活动、民族传习馆、网络交流、广场文娱活动、电视传媒等新涌现的传播和习得途径中的知识。同时,分析这些知识的特点、价值和传承现状,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结合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资源,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任务型、项目化、主题式和问题解决等综合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构建整合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价体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同时,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3.重要观点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