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蛋鹌鹑的饲养管理.pptx
产蛋鹌鹑的饲养管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01
品种选育与引种管理
02
场舍建设与环境控制
03
饲料营养与饲喂管理
04
日常生产管理要点
05
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06
生产记录与效益分析
01
品种选育与引种管理
产蛋性能评估指标
产蛋率
评估鹌鹑的产蛋能力,是产蛋性能的重要指标。
蛋重
反映鹌鹑蛋的大小和重量,也是衡量产蛋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蛋形
良好的蛋形有利于鹌鹑蛋的保存和运输,也是品种选育的重要参考。
蛋壳质量
蛋壳要厚而坚实,不易破损,有助于提高孵化率和雏鹑成活率。
体型紧凑,羽毛丰满,背部平直,尾短而钝。
体型
腿短而粗,跗关节短小,脚爪有力,行动敏捷。
腿脚
01
02
03
04
头小、颈短,头顶略平,后脑勺发达,呈圆弧形。
头部
眼睛明亮,有神,眼球灵活,瞳孔反应迅速。
眼睛
优质种鹑体型标准
运输工具
选择专用运输笼具,确保笼具干净、卫生、舒适,并留有足够的通风口。
运输环境
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避免阳光直射和风吹雨淋。
运输时间
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减少应激反应,确保种鹑安全到达目的地。
运输管理
运输前要给种鹑喂足水和饲料,运输途中要随时观察种鹑的状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引种运输注意事项
02
场舍建设与环境控制
标准化鹑舍选址要求
鹑舍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方,以减少疾病发生和传播。
01.
鹑舍周围应有围墙或铁丝网,以防止鹌鹑逃脱和外来动物入侵。
02.
鹑舍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空气污浊和潮湿。
03.
笼具应选择坚固、耐用、易于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制成,以防止鹌鹑啄咬和刮伤。
笼养密度要适当,以保证每只鹌鹑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采食面积。
笼底网眼大小要适宜,以防止鹌鹑脚被卡住或踩空导致骨折。
笼具要定期清洗消毒,以保持清洁卫生。
笼具结构与密度配置
温湿度调控方案
冬季应采取保暖措施,如增加垫料、关闭门窗等,以提高室内温度。
夏季应采取降温措施,如加强通风、遮阳、洒水等,以降低室内温度。
湿度应保持在适宜范围内,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鹌鹑的产蛋量和健康。
鹌鹑对温湿度的要求较高,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以促进其生长和产蛋。
03
饲料营养与饲喂管理
产蛋鹌鹑需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以维持高产蛋量和蛋品质。蛋白质不足会影响蛋的产量和质量。
能量是产蛋鹌鹑的基础营养需求,应确保饲料中的能量充足,以满足其生理需求和生产需要。
产蛋鹌鹑对矿物质的需求较高,如钙、磷等,对蛋壳质量和蛋的孵化率有重要影响。
维生素对产蛋鹌鹑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维生素A、D、E等。
产蛋期营养需求标准
蛋白质
能量
矿物质
维生素
科学性
饲料配方应根据产蛋鹌鹑的营养需求和生产阶段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各项营养指标合理。
合理性
饲料配方应合理搭配各种原料,充分利用其营养价值,降低饲料成本。
稳定性
饲料配方应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因配方变化对产蛋鹌鹑产生不良影响。
适口性
饲料应具有良好的适口性,以提高产蛋鹌鹑的采食量和消化率。
饲料配方设计原则
定时定量饲喂规程
定时
每天应固定饲喂时间,使产蛋鹌鹑形成条件反射,有利于消化吸收和产蛋。
定量
餐次安排
每次饲喂的饲料量应相对稳定,避免过量或不足,以保持产蛋鹌鹑的健康状态。
根据产蛋鹌鹑的生理特点和生产需求,合理安排每天的餐次,确保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和利用。
1
2
3
04
日常生产管理要点
光照时间
每天光照时间应保持在16小时左右,以提高鹌鹑的产蛋率。
光照周期控制策略
光照强度
产蛋期光照强度应适中,不宜过强或过弱,以免造成鹌鹑应激或影响产蛋。
补光方式
自然光照不足时,应采用人工补光方式,如安装灯泡或LED灯等。
应激因素防控措施
环境安静
保持饲养环境的安静,减少噪音干扰,避免鹌鹑产生应激反应。
密度合理
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以降低鹌鹑之间的争斗和应激。
饲料稳定
保持饲料成分的稳定,避免突然更换饲料或饲料配方,以免影响鹌鹑的产蛋性能。
及时集蛋
收集的鹌鹑蛋要进行清洁处理,去除表面的污物和粪便等杂质。
蛋的清洁
蛋的分级
根据蛋的大小、形状、质量等进行分级,以便进行不同的处理和销售。
每天定时收集鹌鹑蛋,避免鹌鹑啄食或损坏。
集蛋分级操作流程
05
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
免疫程序执行规范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鹌鹑免疫程序,合理接种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病等疫苗。
疫苗接种
定期监测鹌鹑免疫状态,确保免疫效果,发现免疫失败及时补免。
免疫监测
建立详细的免疫记录,包括免疫时间、疫苗种类、免疫方式等,以备查阅。
免疫记录
常见疾病识别要点
注意观察鹌鹑的呼吸状况,发现呼吸困难、气喘、啰音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呼吸道疾病
留意鹌鹑的粪便情况,如出现拉稀、便血、消化不良等症状,需及时隔离治疗。
消化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