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BT44026-2024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技术规范.pptx
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技术规范本技术规范针对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设计、生产、检验等关键环节提出全面的技术要求,确保系统安全可靠、高效稳定运行。ZP作者:
1范围涵盖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技术要求、设计、制造、检测与评价以及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容量10kWh以上的大型储能系统。适用对象本规范适用于电力系统、微电网、新能源发电等领域使用的大型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1国家标准包括GB/Txxx-xxxx《xxx》、GB/Tyyy-yyyy《yyy》等一系列与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相关的国家标准。2行业标准包括T/CSAAxxx-xxxx《xxx》、T/CSAAyyy-yyyy《yyy》等电池储能系统方面的行业标准。3相关技术规范参考DL/Txxxx-xxxx《xxx》、DL/Tyyyy-yyyy《yyy》等电力行业相关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术语定义本规范中使用的主要术语及其定义,为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清晰概念明确关键术语的含义有助于规范的准确理解和有效实施,使各方获得统一认知。标准依据术语的规范化有助于本标准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调统一。
一般要求本标准规定了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一般技术要求、设计要求、制造要求、运行维护要求和检测评价要求。适用于公用电网、微电网和其他场景下的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本标准提高了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水平。
系统构成电池系统组成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由电池模组、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及相关电气和机械接口等部件组成。模块化设计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扩容和易于部署。各个部件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搭配。集成化布局电池系统部件经过精心设计,紧凑集成在预制舱内,实现空间优化和整体协调性。
4.2环境条件温度范围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可在-20°C至50°C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确保系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运行稳定可靠。防护等级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应采用防护等级IP65或以上,以确保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湿度范围预制舱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可在5%~95%相对湿度范围内正常工作,满足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使用需求。
安全要求1风险识别与评估充分识别和评估电池系统在安装、运行、维护等各个阶段存在的潜在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2关键安全功能确保电池系统具备过充过放、过温、短路等安全保护功能,并保障其可靠性和有效性。3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电池系统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确保发生事故时能快速采取有效措施。4人员防护要求制定电池系统安装、运行和维护人员的培训计划和防护措施,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
4.4性能要求能量密度电池系统应具有高能量密度,以满足应用场景下的体积和重量要求。功率输出电池系统应具有足够的功率输出能力,以支撑系统在任何运行工况下的电能需求。能量利用效率电池系统各个子系统应高度协同,以确保整体能量利用效率达到应用要求。
电池系统设计要求电池系统设计应全面考虑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科学的系统设计方法,确保电池系统能够安全高效地工作。
电池系统总体设计系统架构电池系统的总体设计应包括电池模组、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和电气接口等子系统的协调设计。各子系统应根据整体需求进行优化设计,确保系统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功能定位电池系统的功能定位应明确,包括能量输出、功率特性、使用环境等。根据应用场景的要求,设计适配的电池系统,满足用户需求。系统集成电池系统各子系统的设计应相互协调,充分考虑接口兼容性。确保系统各部件能够高效协同工作,提高整体性能。安全可靠电池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多重防护措施确保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正常运行。
电池模组设计模组结构设计电池模组应采用标准、可靠的结构设计,包括电池单体的安排、电池之间的间隔距离、模组外壳的材料和密封性等,确保电池模组能够安全、高效地工作。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是电池模组不可或缺的部分,负责监测电池状态、均衡电压、保护电池等关键功能,确保电池模组安全可靠运行。热管理系统电池模组的热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控制电池温度,避免电池过热而影响使用安全和寿命。热管理系统应采用先进的散热设计,确保电池模组在各种工况下温度稳定。
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综合监控电池管理系统应能全面监控电池组的运行状态,包括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精准均衡系统应采用先进的均衡技术,精准控制各电池单体的充放电,确保电池组能量均衡,提高整体性能。安全保护系统应具备完善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过充、过放、过流、过温等保护机制,确保电池安全可靠运行。
5.4热管理系统设计温度监测热管理系统应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