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1145-2009 苹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ocx
ICS65.020.20B05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1145—2009
苹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09-10-09发布2009-10-24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13/T1145—2009
前言
本标准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吕黎职教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学仁、齐慧霞、李双民。
1
DB13/T1145—2009
苹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苹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发病特征、发病规律、防治措施等。本标准适用于苹果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苹果树腐烂病
苹果树腐烂病是由苹果黑腐皮壳(ValsamaliMiyabeetYamada),无性态为壳囊孢(Cytosporasp.)引起的以苹果枝干出现溃疡和枝枯为主要症状的侵染性真菌病害。
3.2
重刮皮
用刮皮刀刮除主干、骨干枝上的粗翘皮直至部分嫩皮的措施。
3.3
分生孢子角
分生孢子器内含有分生孢子的胶状物质吸水后挤出孢子器外的黄色丝状物。
4发病特征及发病规律
4.1发病特征
主干和枝条上主要有溃疡和枝枯两种症状类型。
溃疡型:多发生在主干、主枝上,发病初期病部呈现红褐色水渍状凸起,组织松软,用手指按压,可流出褐色或黄褐色汁液,病皮组织腐朽成丝状,易于剥离,有酒糟味。发病后期,病部长出黑色小瘤状突起即分生孢子器,在降水或潮湿条件下,黑色小突起顶端会长出橘黄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
枝枯型:多发生在2~4年生的枝条上,在衰弱树上发生明显。病部呈红褐色,水渍状,但不变软,无酒糟味,形状不规则,没有明显的边缘,病部扩展迅速,全枝很快失水干枯死亡。后期病部表面也产生许多小黑点,遇湿溢出橘黄色孢子角。
4.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角及子囊壳在病树组织内越冬,病菌主要靠雨水传播,昆虫也是传播媒介之一。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主要从伤口侵入,也能从叶痕、皮孔、果台和果柄痕侵入,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在3月中旬~11月下旬均能发病,一年有两次明显的发病高峰区,即春季3月~
2
DB13/T1145—2009
5月,秋季8月~10月,春季高峰区发病率明显高丁秋季,秋季的侵染能力却高于春季。营养不良、管理粗放、伤口等导致树势衰弱的因素是苹果腐烂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5防治措施
5.1预防措施
5.1.1清理果园
结合冬剪、夏剪,及时清除枯死枝干、病枝、残桩、断枝等,铲除杂草,集中烧毁或搬离果园。
5.1.2休眠期喷药
落叶后和发芽前喷施铲除剂,应用药剂见表1。
5.1.3树干涂白
早春(3月上旬)或晚秋(11月上旬)树干涂白,防止冻害和虫害,常用的涂白剂配方是水10份、生石灰3份、石硫合剂原液0.5份、食盐0.5份,油脂或粘着剂少许。
5.1.4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合理灌水、合理修剪、合理负载、保叶促根、及时防治其他病虫害,培育壮树。
5.2治疗措施
5.2.1重刮皮
在苹果旺盛生长期(5~7月),将树体主要发病部位(主干和主枝)坏死点及树皮外层刮去,直至露出新鲜组织为止;刮面呈黄绿相嵌状;重刮皮部位不需涂药保护,不能涂喷高浓度药剂;过弱树不要重刮皮,一般树重刮皮前后要增施肥水。
5.2.2药剂铲除
应用杀菌剂于6月下旬和11月上旬两次涂树干,主要是主干、主枝,可选药剂见表1。施药前按一般防治要求刮除病斑以及表层溃疡病斑、粗皮,并剪除病枝和干桩。
5.2.3病斑治疗
早春要勤检查树体,发现病斑及时治疗,并涂药保护。常用杀菌剂参照表1,常用治疗方法包括:
a)刮治
要用利刀将病斑及其周围0.5cm~1cm宽的健皮一起刮去,刀口光滑、梭形,上端和侧面留立茬,下端留斜茬然后涂1~2遍杀菌剂,刮下的病皮必须清除,深埋或烧毁,不得随意丢弃。
b)割治
先用利刀在病斑外围1cm~2cm处割一圈,然后将病斑每隔0.5cm~1cm纵割一刀,深至木质部,
每周涂1遍杀菌剂,连涂3次。
c)包泥
在超过病斑3cm~5cm范围覆盖4cm~6cm厚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