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pptx
汇报人:
2025-05-1
WORKSUMMARY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目录
CATALOGUE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当前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现状
深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策略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实践案例
未来工作方向与建议
PART
01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国家统一基石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根本保障,各民族共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分裂势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各民族交融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的重要支撑。
现代化进程动力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能够汇聚发展合力。例如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都需要各民族地区协同发展,通过资源互补、经验共享加速全国现代化进程。
文化软实力源泉
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宝库,民族团结有助于促进文化创新性转化。如非遗保护、民族节庆等活动,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增强了国家文化影响力。
在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团结能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区环境,可降低民族因素引发的社会风险。
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社会和谐稳压器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培育人人维护团结的氛围。新疆访惠聚驻村工作等实践表明,民族团结能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增效器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当各族群众都对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等形成高度认同时,社会价值共识就能自然形成,为稳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
精神家园构筑者
区域协调发展的纽带
民族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通过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机制,能突破地理限制实现共同发展。如闽宁协作模式使宁夏贫困发生率从1996年的90%降至2020年清零。
特色产业培育的催化剂
民族团结有利于发挥各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发展文旅融合经济。云南通过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使民族文化旅游成为千亿级产业,带动数百万群众脱贫。
内需市场扩大的推手
随着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各民族经济交往日益密切。2022年民族八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万亿元,民族团结形成的统一大市场为经济内循环提供重要支撑。
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的关联
PART
02
当前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现状
现有宣传教育的主要形式
各级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定期组织民族团结专题学习会,邀请专家学者解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强化干部群众对“五个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通过“民族政策宣传月”集中开展政策宣讲,覆盖基层干部和群众。
专题学习与培训
打造民族团结主题展馆、文化长廊、广场等实体宣传载体,如聂荣县构建“1234”教育服务体系(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主题展馆等),将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公共空间,增强视觉化、场景化宣传效果。
文化阵地建设
利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民族团结故事、政策图解等内容,如荔波县通过校园广播、电子屏投放标语3580余条,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传播。
融媒体传播
宣传教育取得的成效
政策认知度提升
社会参与度扩大
文化认同感增强
通过系统化宣传,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对“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根本政策的知晓率显著提高,聂荣县联村党委模式推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43件,体现政策落地实效。
各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活动,如荔波县中小学通过“开学第一课”讲授多元一体历史,2.2万余名青少年接受教育,促进“五个认同”内化于心。
民营企业通过“万企兴万村”结对帮扶提供就业机会,聂荣县文旅融合示范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宣传教育格局。
宣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形式化倾向
部分地区宣传停留在标语张贴、文件传达层面,缺乏互动性和深度解读,如城市民族工作中对“16字方针”的实践转化不足,导致群众参与感低。
资源分配不均
偏远民族地区受限于经费和人才,宣传手段单一,与发达地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存在差距,影响传播效果。例如基层法治长廊内容更新滞后,难以吸引年轻群体。
敏感问题应对不足
对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国际性特征认识不够,部分干部在涉及民族矛盾时缺乏政策工具和沟通技巧,易引发误解或舆情风险。
PART
03
深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策略
新媒体矩阵传播
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和民族特色节庆(如泼水节、那达慕大会),策划“民族团结嘉年华”“非遗文化展演”等活动,通过歌舞、手工艺展示、美食体验等多元形式,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节庆活动融合
沉浸式教育体验
打造VR虚拟展馆、民族团结主题剧本杀等沉浸式项目,让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深入理解民族历史与团结精神,增强教育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