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考核试题【推荐】.docx
2025年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考核试题【推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下哪种抗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A.红霉素
B.青霉素
C.氯霉素
D.四环素
答案:B
解析: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保护而死亡。红霉素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通过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链延长,从而影响蛋白质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能特异性地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的A位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进入A位,从而抑制肽链的增长和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2.下列哪种情况有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指征?()
A.轻症感染
B.单一病原菌感染
C.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D.轻度上呼吸道感染
答案:C
解析:联合用药的指征包括: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为扩大抗菌范围,可先联合用药,待明确病原菌后再调整用药;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④长期用药可能产生耐药性者。轻症感染、单一病原菌感染和轻度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使用单一抗菌药物即可有效治疗,无需联合用药。
3.预防用药用于何种情况可能有效?()
A.用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
B.长期用药预防
C.晚期肿瘤患者
D.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
答案:D
解析: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目的是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是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而不是预防任何细菌感染。长期用药预防易导致耐药菌产生,且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晚期肿瘤患者若没有明确的感染高危因素,不建议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A.过敏反应
B.胃肠道反应
C.肾毒性和耳毒性
D.肝毒性
答案:C
解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肾毒性、耳毒性(包括前庭功能障碍和耳蜗听神经损伤)、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和过敏反应等,其中肾毒性和耳毒性最为突出。过敏反应相对不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一般较轻;肝毒性不是氨基糖苷类的主要不良反应。
5.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是()
A.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C.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
D.抑制细菌叶酸的合成
答案:C
解析: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阻碍细菌DNA复制而达到杀菌目的。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等;抑制细菌叶酸合成的是磺胺类等药物。
6.下列药物中,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是()
A.氨基糖苷类
B.喹诺酮类
C.阿奇霉素
D.头孢菌素类
答案:D
解析: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有关,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如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类、部分大环内酯类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药物峰浓度,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阿奇霉素虽然属于大环内酯类,但它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兼具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的特点,但总体更偏向于时间依赖性。
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错误叙述为()
A.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水解灭活
B.细菌产生大量的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
C.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内
D.细菌靶位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
答案:B
解析: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有:①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②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阻碍抗生素进入菌体内;③细菌靶位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改变,使其与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④细菌产生自溶酶减少。而细菌产生大量的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是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8.治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首选的药物是()
A.苯唑西林
B.万古霉素
C.阿莫西林
D.头孢唑林
答案:B
解析:MRSA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因为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极低。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唑林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无效。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感染的首选药物,它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9.以下哪种抗菌药物在妊娠期可以安全使用?()
A.四环素
B.氯霉素
C.青霉素
D.氨基糖苷类
答案:C
解析:青霉素类抗生素毒性低,对胎儿一般无不良影响,在妊娠期可以安全使用。四环素可影响胎儿骨骼和牙齿的发育;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