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危险废物贮存管理规范.pptx
医疗危险废物贮存管理规范
演讲人:XXX
日期:
1
2
3
分类与标识规范
贮存设施建设标准
政策法规依据
目录
4
5
6
人员培训与责任
风险防控机制
日常操作流程
目录
01
政策法规依据
国家危险废物管理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明确了医疗废物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
规定了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等活动的单位必须持有的许可证及申请条件。
详细列出了医疗废物管理中的违法情形及其对应的行政处罚措施。
1
2
3
医疗废物分类标准
医疗废物分类标准
感染性废物
损伤性废物
病理性废物
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
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垃圾等。
包括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器官、残肢等。
包括医用锐器,如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等,以及碎玻璃等锐器。
包括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药品,以及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化学物品等。
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建有专门的医疗废物贮存设施,并符合当地环保部门的相关规定。
地方性监管要求
医疗废物贮存设施要求
医疗废物必须按照规定的路线和时间进行收集、转运,严禁随意丢弃或混入其他废物中。
医疗废物收集、转运要求
医疗废物必须交由有资质的处置单位进行处置,处置方式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安全、无害化处置。
医疗废物处置要求
02
贮存设施建设标准
场地选址与分区原则
01
远离人口密集区和环境敏感区
医疗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远离居民区、学校、水源保护区等人口密集区和环境敏感区,以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02
合理分区与明确标识
贮存设施应合理分区,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如暂存区、处理区、清洗区等,并应设置明确的标识和警示标志,以避免混淆和误操作。
贮存设施的地面和墙体应采用防渗材料建造,以防止医疗废物中的液体或渗滤液渗漏到土壤中,对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地面与墙体防渗漏
防渗漏与密封技术
贮存设施应配备良好的密封系统,包括门、窗、通风口等部位的密封,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病菌的扩散。
密封系统
安全防护设备配置
火灾防护设备
贮存设施内应配置灭火器等火灾防护设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火灾事故,防止医疗废物的燃烧和扩散。
01
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贮存设施内应配置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如泄漏收集装置、应急处理剂等,以便在发生泄漏时能够迅速控制和处理,防止污染扩散。
02
03
分类与标识规范
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废物区分
损伤性废物
包括医疗过程中产生的棉签、敷料、一次性医疗器具等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化学性废物
感染性废物
包括医疗过程中产生的棉签、敷料、一次性医疗器具等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包括医疗过程中产生的棉签、敷料、一次性医疗器具等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专用包装容器标准
感染性废物容器
必须采用黄色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或容器,并有明显的警示标识。
01
损伤性废物容器
必须采用防穿透、防泄漏的专用容器收集,并在容器外标明“损伤性废物”。
02
化学性废物容器
应根据废物性质选择适合的容器,并贴上相应的化学标签,避免混合。
03
应采用国际通用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如黄色三角形图案。
警示标识种类
应设置在废物容器或包装袋的醒目位置,以便识别。
标识位置
应包含废物类型、危险性质、处理方法等信息,以确保安全处理。
标识内容
危险警示标识规则
04
日常操作流程
收集与入库核查步骤
收集与入库核查步骤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
核对登记
专用容器和包装袋
暂存地点设置
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收集,分别收集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等。
使用专用医疗废物容器和包装袋,确保密封、防渗漏、防穿刺。
入库前对医疗废物进行核对登记,包括废物来源、种类、数量、交接时间等。
将医疗废物暂存于指定地点,设置警示标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
日常消毒
对贮存环境进行常规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墙面和物体表面。
定期消毒
根据医疗废物种类和污染情况,定期进行贮存环境的全面消毒,包括空气消毒。
消毒记录
每次消毒应记录消毒时间、消毒剂名称、消毒浓度等信息,并保存记录。
消毒效果监测
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效果达到相关标准。
贮存环境消毒措施
转运交接记录管理
转运前对医疗废物进行打包、密封、标识,确保安全转运。
转运前准备
交接记录
交接签字
转运后处理
转运时与接收方进行交接记录,包括废物种类、数量、交接时间等信息。
交接双方需签字确认,确保医疗废物交接清晰、责任明确。
转运后对暂存地点进行清洁消毒,确保环境安全。
05
风险防控机制
泄漏应急处置预案
发现泄漏时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废物扩散。
泄漏现场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