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B卷[含答案].pdf

发布:2025-05-12约3.51万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B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卷总页数8页。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需要填涂的地方,一律用2B铅笔涂满涂黑。需要书写的地方一律用0.5MM签字笔书写。

4.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一、文本阅读(共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体现,随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中华民族服

饰经历了从简朴到复杂再到易简的过程,它广泛地吸收了本土和外来的各民族服饰的特点,在大化流行、

融突互补中不断化生新的服饰,使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呈现其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独

特魅力。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形成了显明的特点,尽管有的需要放弃,有的需要淡化,有的需

要改革,有的需要继承,但都是为了适应新的服饰文化的需求。

中华民族服饰随时代的变迁,样式有大变、有小变,有大改、有小改,并不时出现新样式。每个王朝

建立后,在因袭前朝服饰时,也总要做些改革,以显示新王朝的所新。秦汉时依“五德终始”思想,各朝

所尚之色有异,即使是同一王朝内亦不断变化。唐初,士庶不得穿赤黄色。武德四年(621)下敕定三品

以上著紫袍,五品以上穿朱,六品以下直至庶民均著黄袍,而与唐初只许皇帝服赤黄袍衫不同。

服饰即使是祖制,也不是祖宗之法不可变。明嘉靖八年世宗同意张璁意见,择吉更正其制,玄衣黄裳,

衣裳各六章,衣六章古以绘,改当以织。服饰改革都是适应当时需要的,并非固定不变。

服饰文化是礼制的重要内容,故二十四史大都修有《舆服志》,有的置于《礼仪志》中。礼以别,乐

以和。礼就是区别贵贱上下的,因此,服饰表现等级的差分,便是其应有之义。隋唐五代时皇帝穿赭黄色

袍衫,“隋文帝听朝之服,以赭黄文绫袍”,与贵臣通服,唐高祖亦服赭黄袍,“既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黄,

遂禁臣民服”。各品官员亦加区别:紫为三品、绯为四品、浅绯为五品、深绿为六品,浅绿为七品、深青

为八品、浅青为九品之服,并加以固定化和制度化,不得僭越。开元上年(716)唐玄宗曾颁《禁僭用服

色诏》。自唐太宗制定各品服色后,即使是外穿品服,不敢有违礼仪服制,但内衣也被限定于品服之内,

亦可见贵贱之辨的严格。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有自己民族服饰,一直沿袭到现在,凸显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多样

1/30

性、丰富性。契丹族在后唐明宗时阿保机已是“被锦袍,大带垂后”,在入主黄河流域后,采用汉、契丹

两制并行服饰。吐谷浑男子穿长裙缯帽。党项人多服裘褐,后建西夏国,元昊反对其父附宋而衣锦绮,他

制定衣冠制度,“始衣白窄衫、毡冠红里,”文武百官服紫衣、绯衣。“便服则紫皂地绣盘毯子花旋襕,束

带。民庶青绿,以别贵贱”。女真族早年俗好衣白,栎发垂肩,与契丹异,贵贱以布的精细为别,贫富皆

衣皮毛御寒。金建国后仿宋朝舆服制度,《金史·舆服志》有载“章宗时(1190-1208),礼官请参酌汉

唐,更制祭服,青衣朱裳,去貂蝉坚笔,以别于朝服。惟公朝则又有紫、绯、绿三等之服,与夫窄紫、展

皂等事。”官员和士人“许服花纱绫罗丝绸”,又制定衣服通制,以使贵贱有等。

另外,南方民族众多,各有自己民族的服饰,较普遍是披毡,吐蕃的服饰主要穿毡衣或皮衣。各民族

在交往中互相学习吸收,服饰文化得以繁荣。譬如文成公主到吐蕃后,把中原服饰带到那里,当地人学穿

中原式服装,也保留自己的服饰。中原亦吸收各民族的服饰,唐初流行“胡服”,为窄袖袍衫。唐宪宗元

和年间(806-820)有一种“非华风”的时世妆,即椎髻赭面,嘴唇涂黑,是受吐蕃的影响,还有一种

“回鹘装”对中原也有影响。各民族服饰在交往中兼容并蓄,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为中华民

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共同做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它以人的生命、生产、生活为本,使人的生命充满意义,

生产更为方便,生活更为美好;它以民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选取适合自己民族生活环境、生产条件

所需要的服饰;它以对自己民族生命、生活的深切的关怀,体现自己民族风格、民族精神的服饰,来打扮

自己;它是体现一个民族典章制度,宗教信仰、风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