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副神经节瘤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超声表现、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doc
临床副神经节瘤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表现、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
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嵴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迁移到身体各处,聚集成群形成副神经节。肿瘤根据起源不同分为两类:交感性副节瘤和副交感性副节瘤。
副交感性副节瘤大部分发生在颅底与颈部,以颈动脉体瘤和颈静脉球瘤常见,又称做化学感受器瘤,此类肿瘤一般无嗜铬性交感神经副节瘤多见于腹部,其中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称为嗜铬细胞瘤,而把其他交感来源的称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可以发生在颅底、颈部到前列腺、膀胱之间交感链的任何部位。
肾上腺髓质是一种特殊的副神经节,故一般也可将肾上腺髓质发生的副节瘤称为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肾上腺外的副节瘤称为异位嗜铬细胞瘤。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Headandneckparagangliomas,HNPGLs)一般无内分泌功能,发生率约占副神经节瘤的3%,占头颈部肿瘤的0.6%。
HNPGLs中颈动脉体瘤最为常见,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文献报道80%HNPGLs为颈动脉体瘤,其次为颈静脉球瘤和鼓室球瘤,分别位于颈静脉孔区和鼓室,迷走神经瘤较为少见不到5%,好发于颈静脉孔下方的结状神经节,其他散在位置的HNPGLs更为罕见。
流行病学表现
发病情况。多见于30-50岁,男女比例为2:3。
部位。可发生在颅底、颈部到前列腺(资格)、膀胱之间交感链的任何部位,与交感神经系统平行分布。71%分布于腹主动脉旁,12%分布于胸腔,9.8%分布于膀胱。
病理性质。不同于嗜铬细胞瘤10%恶性率,副神经节瘤(特别是腹部)有14-50%的恶性。
家族史。25%的副交感副神经节瘤和50%的交感副神经节瘤有家族遗传性。
临床表现
可偶然发现,也可因肿块占位效应或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出现相应症状。
典型表现:头痛(26%)、心悸(21%)、潮汗(25%)、间歇性高血压(64%)
不典型表现:高血糖、发热、体重减轻、心肌梗塞等;
较大的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可无症状,因大部分儿茶酚胺在病灶内代谢;
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症状不明显。.
实验室检查
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嗜铬素(CgA)、突触素(Syn)等,至少有一种阳性反应。
支持细胞S一1O0蛋白强阳性;
细胞角蛋白(CK)、表面上皮膜抗原(EM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纤维连接蛋白(FN)等均为阴性
超声表现
形态与边界
形态: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可呈分叶状。?边界: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与良性肿瘤的生长特点有关。
内部回声。低回声或等回声:肿瘤内部多为低回声或等回声,质地均匀。部分肿瘤内部可能出现点状或斑片状高回声,多为钙化或纤维化所致。
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内部丰富的血流信号,呈“火海征”。这是颈部副神经节瘤的典型超声表现之一,提示肿瘤血管丰富。阻力指数(RI)通常较低,提示肿瘤供血充足。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与血管的关系:肿瘤多位于颈部血管旁,如颈动脉、颈静脉等,但通常不侵犯血管壁,血管可被推移。与神经的关系:部分肿瘤可能与迷走神经、喉返神经等神经相邻,但边界清晰,无明显侵犯。
CT表现
主要分布于自颅底至盆腔的中轴线附近。
大多数直径>3cm,有功能性者易在早期发现,无功能性者发现时体积较大。
大部分形态较规则,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近似肌肉密度。
血供丰富,增强后强化显著,部分区域强化与血管接近,可见到强化的肿瘤血管,呈早期、进行性延迟强化;只有少数病例强化不明显。由于供血不均,部分副神经节瘤内容易坏死、出血、钙化和囊变。
如瘤体包膜、邻近结构受侵犯,进展较快,远处转移,提示恶性。
MRI表现
肿瘤为实性,边界清晰,形态较规则,血供较为丰富,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部分肿瘤内可见T1WI、T2WI上的流空血管影,即此肿瘤较特殊的“盐和胡椒”(saltandpepper)征象,
鉴别诊断
颈部副神经节瘤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仍需与其他颈部肿块性疾病进行鉴别:
颈部淋巴结肿大。
超声表现:淋巴结多呈椭圆形,长径与短径比值2,内部回声均匀,血流信号较少。
鉴别要点:淋巴结肿大通常与炎症或肿瘤转移有关,边界清晰,但无“火海征”血流信。
颈部神经鞘瘤
超声表现:神经鞘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