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
第PAGE1页共NUMPAGES6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名词解释】户籍制度:
通过各级权力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中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与土地直接相关,以家庭、家族、宗族为本位进行人口管理。户籍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也是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现代户籍制度则是以个人为本位,更加注重保障个人权益。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战国时期: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概况: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秦国:分类登记制度
概况:除了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编户齐民”
①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单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称为“编户齐民”。
③监督: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掌握人口数。
④破坏: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知识拓展】魏晋南北朝的户籍制度
(1)黄籍: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2)白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3)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4.隋朝:“大索貌阅”
(1)概况:命州县官“大索貌阅”,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2)结果:新增人口,大大增加财政收入。
【知识拓展】输籍法:隋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叫作“输籍定样”,颁布到各州县,依定样确定户等,写成定簿,即称“输籍之法”。利用这一方法,将大量隐漏、逃亡的农民转为国家编户,通过输籍定样,剥夺许多士族豪门控制的依附民,削弱其经济势力,而增加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户籍制度创造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
【名词解释】“大索貌阅”:“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目的在于搜刮隐匿入口;“貌阅”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想描述一一核对。
5.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
(1)概况: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2)原因:宋代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宋代沿袭唐朝两税法,以资产为主征收赋税。
7.元朝:诸色户计,户籍世袭。
概况:户籍类型比较复杂,按照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职业定籍、黄册
(1)职业定籍: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2)“黄册”:户籍册称为“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知识拓展】赋役黄册
明朝政府依据黄册向人民征收赋役,因此,又叫“赋役黄册”。明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发给各户的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明初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明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用田亩作为征税依据,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日益下降
9.清朝:永停编审
①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②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大削弱。
③乾隆年间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结果: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彻底隔断。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
【知识拓展】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户籍制度逐渐与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分离,户籍制度的财政功能逐渐减弱,直至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完全脱离。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1)积极: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发赋役,汲取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1)功能全面:随着户籍制度的不断完善,户口登记的内容和功能由简单到复杂。古代户籍制度就直接与土地所有权相联系,以家庭(户)为单位为人口管理方式,其基本功能是为分配土地、征收赋税徭役提供依据。宋代以后的保甲制又为户籍管理增添了社会治安功能,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维护政权统治的重要措施。
(2)地域分隔:户籍管理亦即人口合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