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_T3329-2019_稻鳖共作田间工程建设技术规程_安徽省.docx
ICS65.020
DB34
B52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3329—2019
稻鳖共作田间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sonconstructionofpaddyfieldforintegratedfarmingofrice
andChinesesoftshellturtle(Pelodiscussinensis)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3329—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
稻研究所、绩溪县农业委员会、安庆市宜秀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怀宁县农业委员会、巢湖市水产局、安
庆西江水产养殖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吉祥、奚业文、吴本丽、黄龙、陈静、张烨、陈刚、宋光同、汪翔、周作友、
占丽春、檀基良、夏国钧、赵慧敏、孙和权。
I
DB34/T3329—2019
稻鳖共作田间工程建设技术规程
1
2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鳖共作的稻田选择、环境条件、田间工程、附属生产设施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稻鳖共作区域的稻田整理与改造等。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T5361无公害农产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建在稻田进水端向阳田埂内侧的长方形坑凼,用于鳖的驯养、集中投喂及捕捞等。
溢流涵道overflowingwell
建在稻田排水口一侧的“L”型砖砌涵道,涵道上口低于田埂、呈“Z”型高低结构,其作用是控
稻田平整、集中连片、开阔向阳、光照充分、土壤保水力强、进排水方便、不易旱涝。
1
DB34/T3329—2019
4.2稻田面积
单块稻田面积5×667m~20×667m为宜。
22
5环境条件
5.1水源
水源充足、取水方便、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养殖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5.2区域环境
区域及周边无污染、应符合NY/T5010和NY/T5361的规定。
5.3配套设施
要求交通便捷,道路通畅,主干道路基宽≥4.5m、硬化宽度≥3.5m,电力齐备、具备三相电源和
配电箱,通讯设施完善。
6稻田改造
6.1养殖池
养殖池为长方形,建在田埂内侧80cm~1m处,长宽比3∶2左右,坡面夯实呈50°~60°夹角、
6.2养殖沟
在田埂内侧1m~1.2m处,开挖与养殖池两端相通、上口宽2m~4m、底宽1m~2m、深80cm~
1m的边沟及通向田面的“一”字型田间沟,田间沟宽50cm~60cm、沟深30cm~40cm。边沟和田
间沟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2%~4%,具体根据稻田类型、田块面积、养殖密度等确定。田块面积低于6
×667m
6.3田埂
取开挖养殖池及养殖沟的田土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50cm~60cm、埂面宽60cm~80cm、不渗
6.4溢流涵道
垂直涵道内截面为正方形,边长30cm~40cm,垂直涵道上口高低面结合处内测面设相对的一条
6.5进排水
进排水独立、与边沟或养殖池相通、高进低排。进排水管均采用“L”型PPR套管,进水管内径16
cm~25cm,排水管内径16cm~30cm。根据需要,排水管外口也可设置在溢流垂直涵道内底部,套管
与排水管外口相连,高出溢流垂直管道。
7附属设施
2
DB34/T3329—2019
7.1
饵料台
在养殖池中设置长2m~2.5m、宽60cm~80cm的饵料台,饵料台由石棉瓦或木块拼接而成,
兼做晒背台,饵料台一端用绳、桩固定在岸边,一端没入水面10cm~15cm,约成45°角倾斜。饵料
台设置数量根据稻田面积或鳖的放养数量而定,一般按2×667m~3×667m的稻田面积设置一个饵料
22
台。
7.2防逃设施
7.2.1拦鱼栅
进排水管内口、溢流涵道上口的高面及管壁内测均安装双层拦鱼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