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docx

发布:2025-05-12约1.9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

现代文阅读1.B??2.C??3.A

语言文字运用

4.D【解析】A项弄(lóng)堂;B项媛(yuàn)女;C项义愤填膺(赝)

5.C【解析】A项安之若素: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B项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C项长歌当哭:用写文章代替哭泣。唱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D项隔靴搔痒:搔:抓。隔着靴子搔痒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

6.D【解析】A.“了”改成“的”,《人类简史》做主语。B.…的原因,仰赖的就是…重复赘余C.“受到各界一致好评”的主语不是观众,偷换主语。D.正确。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7.D8.D9.C10.A11.A12.D13.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4.(1)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未能达到的,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还有谁会嘲笑他吗?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解析:选C“愁”是说为樱桃碰破而担心,表现了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的说法不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喜悦的,并非“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16.答案: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若理解成洒脱之情也可以)。

17.理解性默写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8)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8.(3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19.(5分)【答案】(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

(2)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3)揭示主题。围绕受困受渴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

20.(5分)【答案】(1)以得瓜解渴的“美好的谜”为结尾,使情节翻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的戏剧张力。

(2)以这个未解的“美好的谜”为结尾,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

(3)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谜”为结尾,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这一温暖主旨,因为听不懂蒙古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谜,深化了各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题。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作文(60分)

【立意提示】这则材料立意的侧重点是强调对这件事的“反思”,即馆长褚树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发的“慨叹”: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本来是“正常之事”,却被人视为“不正常”而引发高度关注,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立意角度】

①着眼于网友、媒体的反应与馆长态度的反差来思考,网友和媒体对杭图零门槛开放这件正常的事情少见多怪,恰恰证明我们很多时候是生活在一个常识匮乏、尊严缺失的社会。只有当本该正常的现象成为社会的常态时,我们的社会才真的成熟了。要学会尊重别人,更多地关爱弱势群体。

②着眼于有些读者的说法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受辱感”?他们的偏见、他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高贵感、优越感究竟来自哪里?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③若眼于材料中所特别强调的阅览群体“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来思考,这种现象说明底层民众也有精神生活的渴求,关注弱势群体,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需求。

④着眼于公共图书馆的职能,若想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具备“底层意思”,关注并服务于底层民众公共服务设施要惠及全民。

⑤着眼于褚树青的回答来思考,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捍卫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也是捍卫每一个人的权利

【参考立意】

1.知识面前人人平等2弱势群体的权利也需要尊重3共享创造和谐

4.社会呼唤人文关怀5.公共服务应惠及全民6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