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家之三李白.ppt
第三期(742~744)为供奉翰林时期。天宝元年(742)通过吴筠推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李白认为机遇已到,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来形容自己的得意心情。他二入长安后也确曾受到玄宗的礼遇,“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李阳冰《草堂集序》)但很多权贵排挤谗害他,玄宗也并未真正重用他,“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天
得志与失意的双重遭遇造成他庸俗和高傲的双重性格,他一方面想“尽节报明主”(《驾去温泉》),一方面又“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由于深入地接触了上层社会,自己的思想又处于激烈的矛盾之中,所以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有所突破,进入了创作高潮期、成熟期,-些揭露统治阶级、抒发自己情怀的作品成就尤高。
第四期(744--755)为以梁园东鲁为中心再度漫游时期,亦即李白所说的“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书情赠蔡舍人雄》)时期。天宝三至四载(744---745),李白曾与杜甫共游梁宋齐鲁一带。天宝十一载(752)又北游蓟门幽州一带,后来又到过江南。此时,特别是初期,“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的遭遇使他思想更加深刻,在作品中常把舒发个人的不幸与批判黑暗腐败的社会相结合,把表现自已高傲的气节与批判统治阶级相结合,感信极为深沉强烈,风格更加瑰丽浪漫,恣肆豪豪放,生成创作的高峰期。
第五时期(758-768)为安史之乱流落江南时期。天宝十四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百避难于宣城。至德元年(756)永王李璘受命任江陵大都督三招率自入幕,李自以为“安社稷”,“济苍生”的机会又到子,慷慨应召。但璘想借机护展自己的势力,不被肃宗所容,兵败被杀。李自也因此而获罪,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但幸好于次年遇赦获释,虽年近花里,蒙受冤案的李自为国事担忧。上元二年(761)曾作诗一首,题为《闻李太尉(光弼)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中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足见李白报国之心至死不减。
病还后,次年冬天病逝于安徽当涂。这一时期的作品现实性很强,他“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写下了一系列关心国事,反映安之乱的作品。虽然年迈,但并无丝毫疲惫之气,或充满昂扬的建功之心,或充满悲愤的失落之感,又形成了一个创作高潮。
李白思想的多元性、复杂性在古代文人中是非常突出的。龚自珍的《最录李白诗》说得好: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庄子的放达避世与屈原的忠君爱国;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无为长生和游侠尚义都奇妙地统一于李白一生。李白自己也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既讲儒术又讲法术;既追求一举成名,又向往险退出林。自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最可贵的那部分,即积极入山他婚修以“经济”、“经纶”、“济世”、“济时”自负,而且用不同的的方法积极实现这些政治理想,即使在政治失意时也不减执著之情:“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观胡人人吹笛》)即使在晚年也豪情不减;“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淡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但他对儒家“君君、臣臣”的那套伦理说教不屑一顾,对那些白首穷经,无真才实学的俗儒、腐儒尤为卓视,尝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然坠烟雾。”(《嘲鲁儒》)
李白从小受道家及道教思想的影响,他“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即是道家神仙方术一类的书。他先后在岷山、山、州、齐州等地修过道,和元丹、元演、紫阳先生、盖寰、高尊师等“结神仙交”,并在天宝三载(744)正式受“道”。李白一方面接受道家“含光混出”的哲学,一方面又吸取“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的思想,而其核心与本质乃在对生命及自由的热爱,充满积极精神。
李白还充满任侠色彩,而任侠正是盛唐的时代风格。李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