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安全知识培训PPT课件.pptx
防溺水教育主题班会主讲人:某某老师
目录contents一、溺水事件二、预防溺水知识三、溺水的原因四、防溺水倡议书
溺水事件第一部分
溺水事件一2022年8月的一天,重庆市,父子俩水边玩,孩子溺水,父亲去救也溺水。所幸,父亲接到周围群众抛来的救生圈,9岁的孩子根据提示漂浮在水上等待救援。最终,父子俩均获救。
溺水事件二7月18日,河南郑州,3个孩子到网红打卡地玩水,其中一名15岁男孩不慎溺水身亡。溺水事故的防范工作显得愈发紧迫。这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齐抓共管、联防联动的机制,我们可以有效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确保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
溺水事件三7月17日,山东泰安市父子俩下河游泳,儿子溺水失踪,父亲自责、绝望等待救援的画面令人心痛。
溺水事件四6月26日18时30分左右,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文澜江和北部湾交汇海域发生一起溺水事件,4人溺亡,其中3人为在校学生。目前,遗体已经全部打捞上岸,事发时9名青年(6名男生和3名女生)在海边玩耍时一人不慎落水,其余人员下去施救,不幸发生意外。
预防溺水知识第二部分
游泳小常识参加强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即跳进水中游泳,尤其是在满身大汗,浑身发热的情况下,不可以立即下水,否则易引起抽筋、感冒等。被污染的(水质不好)河流、水库、有急流处、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以及落差的河流湖泊,均不宜游泳。一般来说,凡是水况不明的江河湖泊都不宜游泳。恶劣天气如雷雨、刮风、天气突变等情况下,也不宜游泳。
水中抽筋自救法抽筋的主要部位是小腿和大腿,有时手指、脚趾及胃部等部位也会发生。抽筋原因主要是下水前没有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各器官及肌肉组织没活动开,下水后突然做剧烈的蹬水和划水动作,或因水凉刺激肌肉突然收缩而出现抽筋。游泳时间长,过分疲劳及体力消耗过多,在肌体大量散热或精神紧张,游泳动作不协调等情况下也会出现抽筋。
游泳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应该相互关照、相互关心,而不应该相互嬉水,或捉弄对方。一起去游泳,如果有人提前上岸,要告诉同伴,一起去游泳应该一起回家。不要到天然游泳场所(如江河、水塘、水库)游泳,游泳应该有家长、亲人的带领。特别强调初学者不要到野外去游泳。
游泳中的紧急情况及自救抽筋:水温过低或游泳时间过长,都可能引起抽筋,发生抽筋时最重要的是保持镇静,不惊慌。一般处理办法。(1)如果发现有抽筋现象,应马上停止游泳,立即上岸休息,并对抽筋部位进行按摩。(2)如果在深水中发生抽筋,且自己无力处理,而周围又无同伴时,应向岸边呼救,千万不要慌张。
溺水的原因第三部分
忽视警示标识在很多水域周边都设有警示标识,如“水深危险,禁止游泳”“有暗流,请勿靠近”等。但有些人对这些标识视而不见,心存侥幸,执意下水。例如在一些水库附近,警示标识明确提示禁止游泳,因为水库水深且水温低,水下情况复杂。但仍有人不顾警示,贪图清凉下水游泳。他们没有意识到水库环境的危险性,当遇到水温过低导致身体不适,或者被暗流卷入时,才发现自己陷入困境。还有一些河流在汛期会设置警示标识,提醒人们水流湍急,此时下水非常危险。但部分人忽视这些警示,依然下水,结果被强大的水流冲走,发生溺水事故。
儿童监护缺失儿童好奇心强,对危险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不足,在水边时需要成人的密切监护。若家长或监护人疏忽大意,儿童可能趁大人不注意独自跑到河边、池塘边玩耍,不慎落水。例如在农村,一些池塘周边没有防护设施,家长在忙农活时,孩子可能独自跑到池塘边玩水,一旦失足跌入水中,由于身材矮小、力量不足,无法自救,很快就会溺水。
救助方法不当当看到有人溺水时,若救助方法不当,不仅无法成功救人,还可能使自己陷入危险。例如,一些人没有经过专业救援培训,直接跳入水中营救,却因不了解溺水者的挣扎特点,被溺水者紧紧抱住,导致两人都无法正常游动,双双陷入危险。还有人在岸边试图用手直接拉溺水者上岸,若距离较远,溺水者可能因拼命挣扎将施救者拉下水。
恶劣天气影响恶劣天气会使水域环境变得更加危险。在暴雨天气,河水、湖水水位迅速上涨,水流速度加快,形成湍急的洪流。此时在河边、湖边行走或游玩的人,可能因水流冲击力过大而被卷入水中。而且,雨水会使水域能见度降低,水下情况更加难以看清,增加了溺水风险。
防溺水倡议书第四部分
强化安全教育课程学校应将防溺水安全教育纳入正式课程体系,增加课时量,确保每周至少有一节专门的防溺水课程。在课程中,不仅要讲解溺水的危害,通过播放真实的溺水事故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悲剧的严重性,还要详细教授防溺水知识,包括识别危险水域、溺水时的自救方法以及正确的救援他人的技巧等。
完善水域防护设施对于野外的河流、水库、池塘等危险水域,相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在水域周边设置坚固且高度适宜的防护围栏,围栏的间距要合理,防止学生钻过。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