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pdf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
1检验目的
规范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各仪器达到复检规则的样本进行复片检查,
给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用于检验程序的原理
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料染色,观察各种
细胞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
3性能参数
不适用。
4原始样品系统
血液标本详见《血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
5容器和添加剂类型
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EDTA-K2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添加剂是
EDTA-K2抗凝剂。
采集方法:准确采集静脉血2.0ml于上述容器中,轻轻颠倒混匀或直接取
手指血20μl。要求量准,采血顺利,不能出现凝块。取手指血或抗凝血于洁净
的玻片上制片。
6所需设备和试剂
6.1仪器、器材:显微镜或DM96自动阅片机、玻片
6.2试剂
6.2.1瑞氏-姬姆萨染色液
6.2.2磷酸盐缓冲液(自配):称取10克KH2PO4,用1000ml蒸馏水溶解为1%
浓度的KH2PO4溶液,称取7克NaHPO4,用700ml蒸馏水溶解为1%浓度的
2
Na2HPO4溶液,取900毫升1%浓度的KH2PO4溶液和600毫升1%浓度的
Na2HPO4溶液混匀,再用蒸馏水加至3000毫升,充分混匀。配制的缓冲液的pH
值范围应该在6.4-6.8。
7程序步骤
仪器器材/试剂准备→样本编号→制片→染色→镜检→分析测定结果→结果
审核签发。应在取血后4小时内完成血涂片制作。
7.1样本编号
按顺序将样本编号,认真核对检验目的、病人姓名、性别、科室、床号、血
液质量,如有疑问应及时与临床联系。如采血量不够、有凝块或有溶血现象等,
须申请重留标本。
7.2制片
采用SP1000I自动推片机或手工制片。将样本混匀后取5~10ul滴于玻片
上,并在玻片上注明患者姓名、样本编号,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
良好血涂片的要求:
①血膜长度25~35mm,宽度18~20mm,血膜四周留有空隙区,且边缘光滑,
血膜终尾离玻片终端至少10mm,血膜均匀,薄如蝉翼,尾端形如弧状,血膜应
呈舌状,具有头、体、尾不同厚薄区域,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分布。
②血膜末端无粒状、划线或裂隙,所有这些情况会使白细胞集中在这些区域内。
③在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应无人为异常改变。通常,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
抗凝血会造成白细胞形态的改变,如胞浆内形成空泡,核分解破裂等。应将抗凝
血液保存时间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除部分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外,镜检区域
内破损白细胞量应2%。
④无人为污染。
⑤在1小时内用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染色;或在1小时内,用无水甲醇(含
水量﹤3%)固定后染色。
7.3染色
采用SP1000I自动推片机或手工染色。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
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待
血膜片干燥后,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
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
合,5~10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在室温较低时,应适当延长染色时间),待干。
7.4血涂片的观察方法
采用DM96自动阅片机或显微镜镜检:首先进行白细胞分类,并记录白细胞
形态;连续观察20个视野红细胞的排列、分布及形态;观察血小板分布及形态;
发现血液寄生虫时,应仔细观察,并进行鉴定。具体方法如下:
7.4.1肉眼观察
在观察染色标本时,首先用肉眼对颜色进行观察。如果是正常的血液则呈粉
红色,白血病时白细胞高度增加或骨髓瘤的高γ球蛋白血症等情况下,血涂片
会略带蓝色,此时应意识到可能为异常标本。
7.4.2低倍镜/高倍镜下观察
在低倍镜下浏览全片,观察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是否良好、细胞分布是否均匀,
同时可估计白细胞数量增减情况。选择涂片体尾部红细胞分布均匀的体尾交界处
进行油镜观察。
7.4.3油镜下观察
边移动视野边观察下列各项:
(1)染色是否良好:如果血涂片染色确实不好,应重新染色。
(2)观察白细胞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