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工程与技术学院、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0817.pptx
2025年工程与技术学院、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0817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实验室概况
2.研究进展
3.科研成果
4.人才培养
5.实验室建设
6.未来展望
7.总结与展望
01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简介成立背景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依托于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旨在推动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方向实验室聚焦煤基能源转化、清洁利用和高效利用三大研究方向,涉及煤炭深加工、清洁燃烧、碳捕集与封存等多个领域。研究团队实验室拥有一支由50多位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组成的科研团队,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省级人才5名。
实验室研究方向煤基转化技术开展煤基合成油、合成气技术的研究,提高煤炭资源转化效率,年转化能力达到100万吨。清洁燃烧技术研究开发高效清洁燃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燃煤电厂,减排量达50万吨/年。碳捕集与封存致力于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研发,已实现捕集效率达90%,为我国碳减排贡献重要力量。
实验室组织架构学术委员会实验室设立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负责实验室研究方向、战略规划等重大决策,共有委员15名。管理部门实验室设有办公室、科研部、国际合作部等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日常运行、科研项目管理和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研究中心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中心,分别是煤基能源转化研究中心、清洁燃烧研究中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中心和能源环境研究中心,共汇聚科研人员80名。
02研究进展
煤基能源转化技术合成油技术实验室在合成油技术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开发了多套工业化合成油装置,年产量达到30万吨,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材料等领域。合成气技术实验室成功研发了多种合成气制备技术,实现了煤炭高效转化,合成气产量稳定在50万吨/年,为煤化工产业提供了重要原料。转化效率提升通过技术创新,实验室将煤基能源转化效率提升至70%以上,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了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清洁利用技术低氮燃烧研发的低氮燃烧技术,将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至50mg/Nm3以下,有效提升了燃煤锅炉的环保性能,应用范围覆盖全国近百家企业。脱硫脱硝实验室的脱硫脱硝技术,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去除率分别提高至95%和90%,显著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高效除尘高效除尘技术使得颗粒物排放浓度降至10mg/Nm3以下,实现了煤炭燃烧过程的高效净化,为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效利用技术热电联产热电联产技术将发电与供热相结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年节约标煤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万吨。余热回收余热回收系统可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回收用于加热或发电,年回收余热能力达1000万千瓦时,降低能源消耗10%。高效储能实验室研发的高效储能技术,将间歇性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转化为稳定能源,储能效率提升至90%,助力能源结构的优化。
03科研成果
代表性研究成果煤制油技术成功研发煤制油技术,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转化,产品品质达到国际标准,年产量可达100万吨。碳捕集技术自主开发的碳捕集技术,捕集效率超过90%,可有效减少工业排放,技术已在多个大型企业得到应用。燃烧优化燃烧优化技术可将燃煤锅炉效率提升至98%,同时降低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显著改善空气质量。
专利与标准专利成果实验室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涉及煤基能源转化、清洁利用等多个领域。行业标准参与制定了1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了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标准化进程,提升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国际合作与多个国际知名机构开展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促进了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学术交流与合作国际会议实验室每年组织或参与国际学术会议5次以上,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访交流,提升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合作项目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多个研究项目,共同申请国际合作基金,促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实施国际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和研究人员赴海外知名高校和机构进修学习,拓宽国际视野。
04人才培养
研究生培养招生规模实验室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10名,为我国煤基能源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导师团队实验室拥有一支由20多位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导师团队,其中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培养模式采用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实验室与企业合作项目每年超过10项,学生参与度高。
本科生教育课程设置本科生教育课程体系涵盖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包括煤炭科学基础、能源工程等核心课程,共计20门。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室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确保学生掌握煤基能源领域的基本操作和工程应用能力。就业前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