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共生机制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初探[2025-1-21].doc

发布:2025-05-09约7.8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8-

李春涛/1972年生,安徽农业大学讲师,硕士。

陈海玲/1971年生,安徽艺术职业艺术学院讲师,硕士。

刘鸣/1984年生,安徽省黄山市规划设计院,助理工程师。

共生机制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初探

——以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滁河景观设计为例

李春涛陈海玲刘鸣

InitiallysearchesontheruralLandscapeplanningunderthecoexistencemechanism

LIchuntao;CHENhailing;LIUming

[摘要]:阐述了共生机制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用与发展。指出共生机制中包含运行机制和生长机制,其中生长机制是建立维护稳定的运行机制的措施,融合运行机制中各类机制,促使各类机制正常合理科学的运行,构建乡村的聚居能力,使各类运行机制稳定持续生长。新农村建设中共生性的景观是乡村必须的,使乡村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稳健的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设、程度和进展。联系实践案例剖析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共生机制。

[关键词]:乡村景观;共生性;运行机制;生长机制;

[Abstact]:Thisarticlestatesthatthecoexistencemechanismisquotedanddeveloped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Itissaysthatthecoexistencemechanismmakingallformsofmechanismdevelopingnormallyandlogicallyincludesthemovingmechanismandthegrowthmechanism,inwhichthegrowthmechanismisthemeasureforbuildingandmaintainingthemovingmechanism.Asforbuildingandmaintainingthehabitationfacultyofthecountry,thecoexistencemechanismisthemostfundamental.Therefore,thecoexistencelandscape,whichisabletoimprovethepeopleslivingenvironmentsteadily,isessentialforthecountryconstruction.Sothecoexistencemechanismisthoughttobenoteoftheactualcase.

[Keywords]:RuralLandscape;coexistence;movingmechanism;growthmechanism.

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地方照搬或套用城市规划的设计模式及案例,使乡村景观空间缺失,乡村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社会形态、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伦理观念失去共生的基础。无限的分割乡村空间,“桃花源”[1]式的乡村村落聚落逐渐遗失,进而形成过于人工化的“第四自然”[2]。乡村景观模式被破坏,产生了“芽变”,形成不良的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过程逐渐演变成城市景观,使乡村景观走向消亡的边缘。在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规划中形成乡村景观的物质和空间共生的机制,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新农村,稳定乡村聚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与工业生产和生活建筑三大系统,继而完成乡村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整合,避免新农村建设的城市化演变,延续发展乡村自然环境、传统风貌和经济模式[3],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做到以生态空间为优先空间整合乡村空间构成乡村景观空间。

1共生机制理论与乡村景观规划

1.1乡村景观空间与景观共生演绎

1.1.1乡村景观空间。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从地域范围来看,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上来看,乡村景观是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乡村景观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4]。乡村景观空间,主要是从构成来确定的,是基于乡村景观的基础上,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的各类元素组合构建,形成共生演绎的有机体。

1.1.2异质共生理论。

1.1.3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