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pptx
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工作背景与目标
2.重点任务与措施
3.区域联防联控
4.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
5.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6.资金保障与投入
7.公众参与与社会监督
8.工作进度与考核评估
01工作背景与目标
当前大气污染形势分析污染源分布工业、交通、扬尘等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的贡献较大,其中工业源占比最高,达到40%。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占交通污染的70%。区域特征大气污染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污染较为严重,PM2.5浓度普遍超过国家标准。其中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最高,达到年均60微克/立方米。季节变化大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供暖期间煤炭燃烧增加,PM2.5浓度显著上升。夏季臭氧污染问题突出,臭氧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天数逐年增加。
国家及地方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解读国家政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改善。重点实施工业污染源整治、燃煤污染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等措施。地方政策各地根据国家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60微克/立方米以下。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总体要求、污染源管理、监测与信息公开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近年来,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体目标空气质量改善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5%,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源治理重点推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实现工业污染源排放总量减少10%。加强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减少煤炭消费总量5%以上。生态保护修复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升生态系统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02重点任务与措施
工业污染源治理源头减排推动重点行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到2025年,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0%。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污染治理技术,对现有污染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重点行业企业完成升级改造的比例达到70%以上。产业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5年,落后产能淘汰量达到既定目标,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占比降低5个百分点。
移民搬迁与城市更新搬迁计划实施重点区域搬迁改造工程,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10万户以上居民搬迁,改善搬迁区域环境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城市更新推进老旧城区改造,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更新改造燃煤供热设施,减少燃煤污染。预计到2025年,城市更新项目将覆盖2000万户以上家庭。生态搬迁针对生态敏感区域,实施生态搬迁计划,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预计将有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敏感区域实施搬迁保护。
交通污染控制燃油车替代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占比,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00万辆,替代燃油车200万辆。公共交通优化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服务能力,鼓励市民绿色出行。预计2025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提升至60%以上。交通管理升级加强交通流量管理,实施拥堵收费制度,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预计到2025年,交通拥堵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保护与恢复绿化提升加大城市绿化投入,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计划到2025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000平方公里。生态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包括湿地、森林、草原等,预计修复面积将达到500万公顷,恢复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到2025年,保护区域覆盖率达到30%,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03区域联防联控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联防联控建立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共同应对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协作框架。信息共享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实现污染源排放、气象条件等数据的实时交换,提高污染预测和预警能力。共享平台已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政策协同推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协同,协调制定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政策措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已发布多份区域协同政策文件。
跨区域污染事件应急响应应急预案制定跨区域大气污染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在发生重污染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已编制应急预案50余份。信息通报建立跨区域污染事件信息通报机制,确保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