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江苏省增材制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pptx

发布:2025-05-09约3.16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5年江苏省增材制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总体要求

2.产业布局

3.技术创新

4.产业应用

5.人才培养与引进

6.政策支持与保障

7.组织实施

01总体要求

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到2025年,江苏省增材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技术水平突破1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增材制造装备和材料自主可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领域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汽车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原则创新驱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市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与市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产业生态圈。

主要任务提升装备能力重点突破10项以上高端增材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实现装备国产化率提升至70%。强化材料研发培育20家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增材制造材料企业,研发100种以上高性能增材制造材料。拓展应用领域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形成50个以上典型应用案例。

02产业布局

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产业园区建设5个以上省级增材制造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吸引100家企业入驻。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布局向重点区域集中,打造10个以上特色鲜明的增材制造产业集聚区。提升承载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确保产业集聚区年产值增长15%以上。

重点园区培育培育领军企业重点培育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增材制造领军企业,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强化创新能力支持园区内企业建设5个以上国家级研发中心,提升园区整体研发能力,年专利申请量增长30%。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增材制造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5个以上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产业配套发展20家以上配套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10%。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增材制造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5个以上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03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技术集中力量攻克10项以上增材制造核心技术,实现关键设备自给率提升至60%。提升材料性能研发20种以上高性能增材制造材料,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材料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工艺方法创新5种以上增材制造工艺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成本。

技术成果转化加速成果转化建立5个以上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转化率提升至40%。培育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建设10个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化转化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创新活力,确保每年至少有50项增材制造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技术标准制定主导标准制定推动江苏省在增材制造领域制定10项以上国家标准,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完善标准体系构建覆盖增材制造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包括材料、设备、工艺等,确保标准体系完整性。提升标准质量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江苏省增材制造标准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

04产业应用

传统产业升级融合应用推广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推广增材制造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年应用规模增长30%。提升产品性能通过增材制造技术提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降低对外依赖度。优化制造流程优化传统制造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助力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制造,年节能减排量达10万吨。

新兴产业培育培育新业态鼓励发展增材制造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培育5个以上新业态。孵化创新企业设立专项基金,支持10家以上初创企业成长,孵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拓展市场空间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增材制造产品出口,年出口额增长20%,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产业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创新推动增材制造与机械、电子、材料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每年产生10项以上跨界融合创新成果。打造产业生态构建完整的增材制造产业生态,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设备制造、下游应用服务等,形成100家以上生态合作伙伴。提升产业协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年产值增长15%,带动就业岗位新增5000个。

05人才培养与引进

人才培养体系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在高校设立增材制造相关专业,培养1000名以上专业人才,满足产业需求。技能培训提升开展增材制造技能培训,每年培训5000名以上从业人员,提升产业技能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